至于营业员嘛,则多达十几个,可以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不仅如此,中心社还有一个负责采购货物的采购员,确保货品能够及时补充和更新。当然啦,像更夫这种负责夜间安全巡逻的人员也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中心社还设有两到三名主任来统筹全局工作,再有一名会计负责财务核算,一名现金员负责资金管理,一名统计员负责数据统计分析,甚至连司机都有两名,以保证货物运输的顺利进行。
最后,别忘了还有一位做饭师傅给大家准备美味可口的饭菜,以及几名锅炉工和其他一些闲杂人员,他们也都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共同维持着整个供销社系统的正常运转。
每个乡镇供销社犹如一座坚固的堡垒,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屹立于当地商业领域之中。它们需独自承担盈利与亏损的责任,宛如在商海中奋勇前行的船只。这些供销社的总资产通常高达几十万之多,彰显着其在地方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雄厚实力。
在这里工作的员工们,收入水平虽不算高,但也能维持基本生活需求。他们每月的工资最少也有三十元,而那些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员工则能拿到四五十元的高薪。
此外,如果因工作需要外出公干,差旅费可以按照实际花销如实报销。至于日常饮食方面,每人每天还会得到六角钱的餐补。不过,如果消费超出这个标准,就得自行负担多出的部分了。
值得一提的是,供销社对于员工的医疗保障十分完善。无论是因病住院治疗,还是前往门诊就医,只要持有卖方开具的正规收据,所有的医药费用均可全额报销。
曾经就有这样一件事:安国供销社有一名职工不幸身患重病,不得不远赴天津接受医治。这次治疗总共花费了两千多元,然而供销社毫无二话地将这笔巨额费用全部予以报销。
父亲作为单位的领导,就去天津医院看望过这名职工,并且顺便去了一次北京,在天安门前留下了一张照片,手里捧着一本毛主席语录。最后这名职工熬上了一把手的职位。
可以想象,如果这名职工不是在供销社工作,而是身处其他任何一家单位,恐怕早已因为无法承受如此高昂的医疗费用而失去生命。正因为如此,那个时期的供销社成为了众人艳羡不已的国营企业单位。
想当年,当我有幸加入供销社后不久,公社中学竟然主动向我伸出橄榄枝,邀请我前去担任语文教师一职。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抉择,我着实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
最终,权衡再三之后,我还是决定留在供销社继续发展。谁曾料到,短短十年过后,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改革的浪潮汹涌而来,我竟遭遇下岗失业的困境。直到此时,我方才恍然大悟,原来当初的那个选择竟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唉!真可谓是时运不济,命运弄人啊!
在那个属于人民公社的年代里,每一个公社都会拥有自己独特的社值工业。这些社值工业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各种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也成为了当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每个公社通常会划分出一部分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相关产业的建设。同时,还配备有运输货物的马车等交通工具,以满足日常工作所需。
有些公社甚至还有传统的手工油坊,可以榨取食用油;铁匠铺则能够打造各类铁质农具和生活用品;而柴油发电机房则保障了电力供应,使得一些小型加工设备得以正常运转;此外,还有必不可少的卫生所,为社员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当我二十二岁还是单身贵族时,每月那微薄的三十元工资,总是被我挥霍得一干二净。记得有那么一次,我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安北的旅程。到了那儿以后,我的日子过得可谓是逍遥自在,每日必下两次馆子。
每餐都要点上三四个菜,并且绝不重样,从这家饭店辗转到那家饭店,几乎将整个安北城里大大小小的饭店都品尝了个遍。就这样毫无节制地吃喝玩乐着,一直到把兜里仅有的五十元钱全部花光用尽后,我这才意犹未尽地开始返程回家。
想当年啊,那些饭店里的炒菜价格可真是便宜实惠呢!一般来说,一份普通的炒菜不会超过一元钱。最便宜的甚至只要三四毛钱就能拿下。
像那道颇受欢迎的锅包肉也不过才卖一元两角一盘而已。当然啦,要说贵一点的菜品嘛,那就得数红焖鱼了,它要卖到两块五毛钱一份呢,但说实话,其味道也并不怎么样出色。
倒是有一家包子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家做的包子那叫一个绝!全都是满满的肉馅儿填充其中,不仅价格亲民公道,关键是味道还特别鲜美可口,让人一吃就忘不了。
那宁静祥和的敬老院,是一排长长的房屋,有管理员炊事员和护工,南北各有一铺大通炕,炕上都有间壁墙隔着一个个单炕,每隔一段距离还有灶洞可以生火取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