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回溯到 1977 年伊始,没过多久,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悄然降临到每一个大队——这里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部小电影。这一举措让原本单调的乡村生活瞬间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几乎每一天都会有精彩的影片放映。而更让人充满期待的是,上级部门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预计在 1985 年初步现农业机械化!这个目标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
果不其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大队陆续引进了一台崭新的东方红拖拉机,以及各式各样配套齐全的农具。与此同时,掌握驾驶拖拉机技术的人员数量也与日俱增。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农村处处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无论是春播夏种还是秋收冬藏,只要不是严寒的冬季,广袤无垠的田野之上,东方红拖拉机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总是此起彼伏、绵延不绝。
有时候,为了赶农时或者完成紧急任务,夜以继日地劳作成为一种常态。当夜幕笼罩大地,繁星闪烁之时,田间地头依然灯火通明。东方红拖拉机的车头大灯射出两道明亮的光柱,刺破黑暗。
大家齐心协力,埋头苦干,虽然辛苦,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这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风貌,成为当时农村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从那时的情况来看,人民公社这一制度似乎仍将持续推行下去。要知道,即使到了 1981 年,领导人依然对其赞誉有加。那时候,“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这句响亮的口号仍然响彻大江南北。
当人们走进自强生产队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队部那雪白的墙壁。上面张贴着各式各样的标语和口号,其中有一条格外引人注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些醒目的文字仿佛具有一种魔力,激励着每一个路过的人奋勇向前。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口号,更是那个时代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奋斗目标的生动写照。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来推动和激活经济,就当前情况而言,农村供销社,这一传统且独具特色的经营模式依然坚如磐石、毫无破绽可言。它历经岁月沧桑,始终扎根于广袤的农村大地,为农民朋友们,提供着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物资以及各种贴心服务。
农村中的那些潜在恶势力,它们想要发展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因为那时的社会环境优越,道德观念深入人心,政府对农村地区的治理也日益加强。所以,这些恶势力顶多也就像郑希成那样,只是个别的、相对孤立的落后分子罢了。他们势单力薄,掀不起多大的风浪,更无法形成气候去威胁到农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以及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相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农村将会变得越来越美好,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必将与日俱增。
时光倒流至 1973 年,那时便已有人对着来自日本的青年代表团自信满满地宣告:“我们国家已然基本上解决了困扰民众已久的吃饭问题!”这一消息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人们心中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望。而到了七十年代后期,我国人民在穿着方面更是迎来了显着的改善与变革。
那时候,一种名为“的确良”以及另一种叫做“涤卡”的面料横空出世。这些新型面料以其独特的质感、色彩和耐用性迅速风靡全国,成为当时时尚潮流的代表。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田间地头,人们都纷纷穿上用这些面料制成的衣物,展现出焕然一新的精神风貌。从单调朴素的着装风格逐渐转向丰富多彩,每一件衣服仿佛都诉说着那个时代的变迁与进步。
在我的众多亲属里,要说谁最为重视亲情、时常走动,那就非郭兴邦莫属了。他的母亲乃是我父亲的姑姑,如此一来,我们两家之间也算有着较为亲近的血缘关系。当初我们搬到王建仓屯没多久,郭家便举家搬迁离开了此地,听说是去投靠其他亲戚了。而且后来起坟的时候,就连那家亲戚的祖坟都一并迁离了王建仓屯!说来也巧,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杀人犯张大力所行凶的那户人家,恰好就在他们后来居住的自民屯。而且跟老郭家还是邻居。
郭兴邦在南泉县长生乡的邮政局上班,每次逢年过节回来给祖先上坟时,总会顺道来我家里串串门儿。要知道,在他家祖坟还未迁走之前,都是安葬在村子南边那块土地之下的。不仅如此,有时他在送信或者送报纸的途中路过此处,也会临时起意前来喝点。郭兴邦这人特别好喝酒,每次只要小酌两杯,那张脸立马就红彤彤一片,然后嘴里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醉话来了。
1976年中元节,这一天,前来上坟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大儿子郭方建。当时,我正在安国供销社寻思着该给这次祭奠准备点什么。最终,我的目光落在了货架,那瓶包装精美的红汾大曲酒上,于是毫不犹豫地将它买下。回到家里一看,简直就是给郭方建买的一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