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猛正翻看着建筑图纸,头也没抬地说:“不去了吧,一去又得随礼,咱挣点钱不容易。”
弟媳轻叹一声,“行吧,就是怕人家说闲话。”
在哈市,老乡往来频繁,各种聚餐聚会不断。可高氏兄弟一般都不参加,随礼钱能省则省。每次有人办喜事或丧事,兄弟俩总是找借口推脱。
“高大勇啊,我儿子结婚,你可得来喝杯喜酒!”同学热情地邀请。
高大勇尴尬地笑了笑,挠挠头说:“实在对不住啊,工地最近忙得很,走不开,等忙完这阵儿,我一定登门道贺。”等同学放下电话,高大勇才松了口气。
高大猛问高大勇:“哥,你说咱这样是不是不太好?”
高大勇皱着眉头,心情沉重地说:“咱当年上学欠了一屁股债,现在又要养孩子,能省一点是一点。别人怎么说,咱顾不了那么多了。” 高大猛默默地点点头。
虽然不热衷于社交,但兄弟俩对家人却是掏心掏肺。他们努力工作,把挣来的钱大部分都花在了家人身上,侄女上学、老人看病,他们从不吝啬。慢慢地,熟人人也理解了他们的难处,不再对他们避世般的行为指指点点,高氏兄弟依旧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上,为了家人,为了未来,努力前行。
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有这样一句温暖又亲切的话语在民间流传——“黑龙江山东一家亲”。这句简单的话语,背后却蕴含着一段跨越时空、情牵两地的动人故事。
黑龙江,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有着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仿佛是大自然慷慨馈赠的巨大宝藏。每当秋季来临,那一片片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翻滚,就像金色的海洋,诉说着丰收的喜悦。而山东,同样是一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土地,有着巍峨的泰山、奔腾的黄河,孕育出了勤劳善良、坚韧不拔的山东人民。
说黑龙江是山东人的第二故乡,这可不是一句虚言。回溯到当年,那是一段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岁月。在旧时代,山东地区时常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旱灾、水灾、蝗灾接踵而至,再加上战乱频繁、苛捐杂税繁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们苦不堪言。为了生存,为了寻找一片能够安身立命的乐土,无数山东人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闯关东”的征程。
他们有的拖家带口,有的孤身一人,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命运的不屈,一路向北。那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道路,途中要忍受饥饿、疾病的折磨,还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未知的危险。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退缩。当他们终于来到黑龙江这片黑土地时,被眼前这片肥沃的土地深深吸引。这里虽然气候寒冷,条件艰苦,但对于在困境中挣扎的山东人来说,无疑是一片充满希望的新天地。
于是,他们拿起锄头、镰刀,开始了对这片黑土地的开垦耕植。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一点点地翻耕着土地,种下了希望的种子。在那漫长的岁月里,他们顶风冒雪,辛勤劳作,将自己的汗水和心血都倾注在了这片土地上。春天,他们在田地里播种;夏天,他们精心照料着庄稼;秋天,他们迎来了丰收的喜悦。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荒芜的土地逐渐变得生机勃勃,一片片农田、一个个村庄在这片黑土地上拔地而起。他们就像顽强的种子,在黑龙江这片土地上散叶开花,慢慢扎下了根。
时光荏苒,如今的黑龙江,依旧有很多人的祖籍都是山东。走在黑龙江的大街小巷,你时不时能听到熟悉的山东口音,感受到那浓浓的乡情。对于他们来说,黑龙江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生活的地方,更是他们永久的家乡。因为是黑龙江这片沃土,在当年他们最为落魄的时候,敞开了温暖的怀抱,接纳了他们。它用那肥沃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山东移民及其后代。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他们的记忆和情感;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们奋斗的足迹。
在我的老家,当年就有许多山东姑娘嫁给了黑龙江小伙。那是一段段充满浪漫与温情的故事。那些山东姑娘,带着家乡的淳朴和善良,远嫁他乡。她们离开了熟悉的亲人和故乡,来到了这片陌生的土地,但她们没有丝毫的怨言。她们用自己的温柔和坚韧,操持着家务,照顾着家人。她们和黑龙江小伙一起,携手走过了风风雨雨,共同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她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将山东的文化和习俗与黑龙江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孩子们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他们身上既有山东人的豪爽大气,又有黑龙江人的热情好客。
如今,黑龙江和山东虽然相隔千里,但那浓浓的亲情却从未淡薄。无论是在经济交流、文化传播,还是在情感沟通上,两地人民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就像一家人一样,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黑龙江山东一家亲”,这句简单的话语,将永远在两地人民的心中回荡,成为连接他们情感的永恒纽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