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些留下来的老师们,面对空荡荡的教室,每天除了例行的备课和批改作业外,几乎无事可做。他们只能在漫长的等待中,消磨时光,直至退休的那一天。这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不仅让老师们感到空虚和失落,也使得他们的专业技能逐渐荒废。
更让人痛心的是,那些真正踏实工作、具备教学能力的老师,却因为种种原因被无情地辞退。相反,那些不干活、混日子的人,却像大爷一样被供养着,享受着优厚的待遇。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无疑给整个教育系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宝东县的教育改革,初衷本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和人为的干扰,使得原本良好的经验在这片土地上变得面目全非。工资虽然逐年提高,但教育质量却每况愈下,曾经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校园,如今弥漫着荒诞与无奈的氛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叹息的谈资。
然而,农村教育水平的下降却成为了一种推动农民进城的力量。这种现象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却有着内在的逻辑。
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和教育质量的下降,许多农民意识到,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他们不得不离开农村,前往城市。这导致了大量农民家庭涌入城市,他们为了孩子能够在城市上学,不得不租楼或购买楼房。
对于城市来说,这一现象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首先,大量人口的涌入增加了城市的住房需求,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房地产开发商因此获得了更多的业务,城市的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其次,这些农民家庭在城市中的消费也为城市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活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村教育水平的下降反而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一个契机。然而,这种现象也暴露出农村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只有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才能真正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避免这种不合理的人口流动现象。
1992 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母亲静静地蹲在那间略显破旧的土坯房的灶台前,小心翼翼地往灶膛里添着柴火。火星子像调皮的小精灵一样,不时地溅落在她那件洗得有些发白的旧围裙上,留下一个个小黑点。
与此同时,父亲正坐在一张简陋的木桌前,全神贯注地拨动着算盘。算盘珠子在他的手指下发出清脆的噼啪声,仿佛在演奏一场独特的音乐会。账本上那些歪斜的数字,被旱烟的烟雾熏得微微发黄,透露出岁月的痕迹。
父亲抬起头,看着母亲,若有所思地说:“要不就请张东子他们那伙人来吧,换一面墙的话,得要五六个壮劳力才行呢。”
母亲停下手中的动作,用袖口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蒸腾的热气让她的眼角皱纹变得模糊起来,仿佛时间在这一刻也变得有些朦胧。窗外,微风轻拂着篱笆上的柳条,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为他们的对话伴奏。
母亲犹豫了一下,问道:“工钱能谈下来吗?”
父亲笑了笑,自信地回答:“老儿子出的钱,这活咋干咋顺利。”说完,他站起身来,带起一阵轻风,吹得桌上的账本微微翻动。
终于到了开工的日子,动工的嘈杂声响彻整个院子。母亲则蹲在灰浆桶旁,认真地搅拌几下水泥。她那件蓝色的布衫上,溅上了灰白的水泥斑点,宛如一幅独特的画作。
母亲不时地抬起头,望向那脚手架。张东子和其他工人正在上面忙碌着,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矫健。母亲朝着正在砌砖的张东子高声喊道:“窗框留宽些啊!”她的声音在喧闹的工地上显得有些微弱,但张东子似乎听到了,他向母亲点了点头,表示明白。
“晓得!”张东子的声音响亮而干脆,伴随着瓦刀敲击砖块的清脆声响,仿佛在空气中激起了一串火花。他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身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高大。
“还得打里层窗套,挡风!”张东子一边说,一边用手中的瓦刀熟练地敲打着砖块,每一下都精准而有力。他的额头已经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但他毫不在意,只是随意地用手抹了一把,继续埋头工作。
“等房子修好,你再也不用半夜惊醒啦!”张东子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自信和满足。他知道,这座房子对这家人来说意义非凡,而他正在用自己的双手为他们打造一个温暖舒适的家。
终于,窗套完工的那一天到了。母亲满心欢喜地蒸了满满一锅白面馒头,准备好好犒劳一下辛苦工作的张东子和其他工人。然而,就在她刚刚把蒸笼端上八仙桌的那一刻,一声令人心悸的“吱呀”声突然响起。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新打的窗框,只见那上框支柱竟然弯成了一道诡异的弧线,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扭曲了一般。而原本平整的窗套,也因为立柱的变形而显得不美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