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的军事成就还对秦国的政治和外交产生了积极影响。他的胜利让秦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显着提升,其他诸侯国在外交上更加倾向于与秦国交好或保持中立。秦国在政治上也更加稳定,国内民众对国家的信心增强,为秦国的统一大业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民众支持。
白起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战绩,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3.对后世军事的影响
白起的军事思想和作战特点对后世军事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战术策略在后世战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白起的歼灭战思想为后世军事家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导。他不以夺取城池为唯一目标,而是着重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从根本上削弱敌方的实力。这种思想在后世战争中被多次运用。例如,在楚汉战争中,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与秦军主力展开决战,以少胜多,大量歼灭了秦军的有生力量,为推翻秦朝统治奠定了基础。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采用大规模的歼灭战战术,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大量消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白起强调追击战的重要性,这一策略也被后世军事家所借鉴。在敌军溃败时乘胜追击,能够扩大战果,彻底击败敌人。在古代战争中,汉武帝时期的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在击败匈奴军队后,乘胜追击,深入漠北,给予匈奴沉重打击,使其元气大伤,不敢轻易南下。在现代战争中,这种追击战的思想同样适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取得战役胜利后,乘胜追击,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三八线以南,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
白起重视野战筑垒工事,这一特点在后世战争中也得到了体现。野战筑垒工事能够为军队提供坚实的防御屏障,有效抵御敌军的进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双方军队都大量修筑战壕、碉堡等工事,进行阵地战。这些工事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增加了进攻方的难度。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一些战役中也利用地形修筑工事,顽强抵抗日军的进攻,给日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白起精于战前推演,通过对敌军情况、战场环境等因素的分析,制定出最佳作战方案。这种严谨的作战态度和方法为后世军事家树立了榜样。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每次作战前都会进行详细的谋划,根据敌军的特点和战场的形势制定战略战术,如空城计、草船借箭等,充分体现了他战前推演的能力。在现代战争中,军事指挥人员也会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战场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战计划。
白起的军事思想和作战特点对后世军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战术策略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战争中都得到了应用和发展,为后世军事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五、白起的悲剧结局与后世评价
1.将相失和与赐死杜邮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欲乘胜追击,一举灭掉赵国。然而,秦国宰相范雎却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向秦昭襄王进言,建议接受赵国和韩国的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听从了范雎的建议,下令撤兵。白起得知此事后,心中十分不满,认为范雎的决策错失了绝佳的战机,将相之间的矛盾由此埋下了种子。
后来,赵国并未按照约定割地,秦昭襄王决定再次攻打赵国。此时,白起却认为战机已失,赵国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国内上下同仇敌忾,且其他诸侯国也可能会出兵救援赵国,此时进攻赵国很难取得胜利,因此他称病拒绝领兵出征。
秦昭襄王派王陵率军攻打赵国,结果战事不利,秦军损失惨重。秦昭襄王希望白起能够挂帅出征,但白起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称病不出。秦昭襄王无奈,只好派王龁代替王陵继续进攻赵国,但战局依然没有得到改善。
范雎见此情形,担心白起会因自己之前的决策失误而更加怨恨自己,同时也为了维护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便在秦昭襄王面前不断诋毁白起。他说白起居功自傲,不把大王的命令放在眼里,若不加以惩处,恐会影响大王的威严和秦国的军心。
秦昭襄王本就对白起拒绝出征一事心怀不满,再加上范雎的挑拨离间,对白起的怨恨逐渐加深。他不顾白起的病情,强行命令白起立即出征。白起无奈之下,只好拖着病体上路。但他心中的不满和怨气却愈发强烈。
当白起行至杜邮时,秦昭襄王在范雎的怂恿下,认为白起迟迟不肯为秦国效力,且心怀怨愤,留着他终是隐患。于是,他派使者赐给白起一把剑,令其自裁。
白起接到剑后,仰天长叹。他回想自己为秦国征战多年,立下了赫赫战功,却落得如此下场。他觉得自己并没有辜负秦国,唯一的“过错”或许就是在长平之战后没有听从范雎的建议,停止进攻赵国。最终,白起怀着满腔的悲愤和不甘,自刎而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