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昆将全部情感倾注于钟楚虹身上,在对戏时演绎男主角对女主角的情意,而在镜头之外,他也默默以各种细致入微的方式关怀着钟楚虹。
他并非甘当舔狗,毕竟他自己也属于 成性之人,不过是在努力攻略罢了。
即便曹昆把心思放在追求钟楚虹上,他的表演依然用心专注,无可挑剔。
在镜头前,他已经彻底融入了漂泊的越腩华裔胡越这一角色。
数日后,他们拍到了前往菲律滨的场景。
为了救助钟楚虹饰演的沈青,他与蛇头老板的手下动起手来。
甫见胡越,那菲律宾蛇头便调侃道:“胡越,胡人与越人,单听这名字,你就注定不安分啊!”
当时,胡越正与对方的手下对峙许久,直至汗流至眼,因本能眨眼而被对方寻得破绽,最终落败。
曹昆的表现极为出色,始终沉浸在角色之中,层次分明,完全无需导演许安华多言指点。
事实上,许安华作为导演,并不懂得如何真正激发演员潜力。
若演员本身演技 ,即便置身于他的影片中,也难以有所突破。
正如汤维,在李按的指导下,中光芒四射,却因未能与许安华达成共识,成为其辉煌时期的遗憾。
……
原本那一世,许安华有意拍摄一部关于肖红的电影。
由于赖声川的引荐,加之他欣赏汤维主演的,二人迅速达成合作意向。
然而,自始至终两人的理念差异显而易见。
许安华认为该片应以标准普通话演绎,而汤维却为此努力克服方言障碍。
她认为南方口音更具民国韵味,这与许安华的设想存在分歧。
开机之前,汤维付出了诸多努力,前往萧红故乡,研读作品及传记,与许安华多次交流,力求彼此理解、默契配合。
过去,她从未以这样的方式与演员互动,也完全不清楚这样做究竟有何意义。
影片开拍后,一系列问题逐渐浮现,尽管汤维付出了诸多努力,但在表演方面却显得生硬,缺乏灵动之感。
同时,许安华自己也对如何引导演员感到迷茫。
因此,汤维的表现始终无法达到许安华的预期。
许安华甚至认为,生活中的汤维充满活力,一旦进入角色,便变得呆板僵硬。
面对导演的不满,汤维内心压力巨大,她已经竭尽全力,许多场景中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险。
而令许安华更为失望的,则是汤维未能抓住那些“关键点”。
她渴望在镜头前更完美、更美丽,即便某些情节设计并不合理,许安华却选择了沉默。
最终,这段合作留给了他深深的遗憾,总觉得整部电影有诸多缺憾。
不过,这部作品最终为他赢得了金像奖最佳导演奖,也算是有所成就。
……
时光流转至1980年,《胡越的故事》上映时,曹昆已不再期待年轻的许安华能对自己有多大的演技指导,反而将目光转向钟楚虹。
他饰演的胡越如此奋不顾身,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拯救沈青——那个与他一同计划前往美利坚的女子。
由于沈青在中途转机时被困于菲律宾的唐人街,两人不得不滞留于此,共同等待转机的机会。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钟楚虹饰演的角色沈青以及胡越的故事情节。
钟楚虹当时还未展现出后来的魅力,但在塑造角色时表现得相当到位,完美呈现了一个流落异乡的孤女形象。
剧组原本为她设计的造型,在到达片场后进行了调整。
毕竟作为一位落难孤女,蓬松的 浪发型显得过于风情,不符合人物设定,于是改为更显楚楚可怜的刘海。
胡越的故事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电影。
当时他一心想要攒钱赎回沈青,结识了老板手下的另一名助手“阿三”,两人共同协助老板做生意,却未察觉这是个陷阱,注定陷入无法逃脱的循环。
某一天,阿三劝告胡越,趁着还对女性有所向往时尽早脱身,否则会像自己一样,无论走到哪里,甚至连性别意识都会逐渐丧失。
最终,胡越带着阿三和沈青逃离菲律宾唐人街,但在这过程中,经历了种种波折。
在海面上,他坐在摇晃的小船上,小心翼翼地将沈青放入水中,看着她慢慢沉入海底。
他在给立君的信中写道,那个与他相伴的女孩已规划好购置属于他们的住所,并承诺为他和阿三烹饪家乡菜肴,那个女孩正是沈青。
而胡越也只能依靠这些微弱的希望继续前行。
缪骞人在影片中塑造的李立君堪称传神,她自身散发的知性、感性以及隐约的傲气,与角色完美契合,甚至比《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更显光彩。
初遇胡越时的欢欣雀跃,共进餐时的体贴周到,以及诀别时的隐忍克制,她皆演绎得恰如其分。
有人曾评价她表演显得生硬,然而在这部作品中,这份“生硬”却成了她面对胡越欲语还休、被现实裹挟但仍顾全大局的绝妙展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