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那场瘟疫,许多亲朋好友都遭受了不幸,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等人相继去世,这种痛苦难以言表!回忆起过去我们一起游玩的日子,出行时同乘一辆车,休息时座位相连,从未分开过。每次饮酒作乐,丝竹齐鸣,酒酣耳热之时,大家仰头吟诗作赋,那时我们完全沉浸在欢乐之中,甚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我们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谁能想到短短几年间,这些人几乎都离我们而去,想起来就让人伤心。最近,我整理了他们的遗作,编成了一本书。看到他们的名字,已经变成了鬼录(死者名单),回忆起过去的交往,仿佛就在眼前,而这些人如今已化作尘土,真是令人唏嘘不已!纵观古今文人,大多不拘小节,很少有人能以高尚的名节自立。但徐干却与众不同,他内心有才华,为人质朴,淡泊名利,志向高洁,就像古代隐居在箕山的高士一样,真可以说是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他写了二十多篇《中论》,成就了一家之言,文辞典雅,足以流传后世,他可以称得上不朽了。应玚也常常有写作的志向,他的才学足以着书立说,可惜他的美好志向没有实现,实在令人痛惜!我曾经仔细阅读过这些文人的作品,读着读着就忍不住流泪。我既为逝去的人感到悲痛,也为自己的命运感到无奈。陈琳的章表(一种上呈皇帝的文书)写得很有气势,只是稍微有些繁杂。刘桢有一种超脱的气质,但还不够成熟,他的五言诗在当时堪称妙绝。阮瑀的书信写得潇洒自如,让人看了非常愉悦。王粲在辞赋方面特别擅长,可惜他的文风有些柔弱,没有达到更高的境界。但在他擅长的领域,即使是古人也很难超越他。过去,伯牙因为钟子期去世而断琴,孔子因为子路的死而倒掉肉酱,他们都是在为知音难遇而痛心,为弟子们无法达到更高的境界而惋惜。这些文人虽然没有达到古人的高度,但也是当时的杰出人物。如今,他们已经不在了,后起之秀虽然值得期待,但我们恐怕再也见不到像他们那样的人了。我们都已经长大,心中有太多的想法,时常感到忧虑,甚至整夜难以入睡。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像过去那样快乐?我已经成了老翁,只是头发还没有变白罢了。光武帝曾说:‘我三十岁了,在军中已经十年,经历的事情太多了。’我的品德虽然比不上他,但年龄却和他一样。我本是平凡之人,却身居高位,没有众星的光芒,却借着日月的光辉,一举一动都受到关注,什么时候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恐怕我们永远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快乐了。年轻时就应该努力奋斗,岁月流逝,无法挽留。古人说‘秉烛夜游’,确实很有道理。最近你有什么娱乐活动吗?有没有新的作品呢?我望向东方,心中充满了忧愁,写下这封信,倾诉我的心情。”
臣松之(裴松之)认为,本传虽然简略地记载了曹丕的这封信,但许多优美的词句都被删减了。因此,他从《魏略》中完整地引用了这封信的内容,以补充缺失的部分。曹丕即位后,又给吴质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当年在南皮游玩时,我们三人还活着。如今,烈祖(曹操)已经驾崩,曹真和曹休都已封侯。只有你还在低微的职位上徘徊。我们曾经一起游玩,如今你却不再登门拜访。瓶空了会感到羞耻,我怎能不感到愧疚呢?虽然路途不远,但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见面了。”当初,曹真和曹休也和吴质一起在渤海游玩。当时,曹真和曹休因为是皇族宗亲,都得到了爵位和封赏,担任了高级将领,而吴质仍然是长史。曹丕考虑到吴质可能会有失落感,因此提到曹真和曹休,以此安慰他。吴质出身贫寒,年轻时常常在贵族之间游历,他并不与乡里的人混在一起。因此,即使他已经出仕为官,他的故乡仍然没有给他士人的名分。等到魏国建立后,文帝征召吴质,让他在洛阳与皇帝会面。吴质到达后,被任命为北中郎将,封为列侯,还被授予节符,负责监督幽州和并州的军事事务,驻扎在信都。太和年间,吴质入朝。他觉得自己没有得到故乡的承认,于是对司徒董昭说:“我想让我的乡亲们对我刮目相看。”董昭说:“你先别急,我活了八十岁,可不想在晚年为你去乡里奔走。”《世语》记载,魏王(曹操)曾经出征,世子(曹丕)和临菑侯(曹植)都在路边送行。曹植大谈曹操的功德,言辞华丽,左右的人都很佩服,曹操也很高兴。曹丕却感到失落,吴质在他耳边说:“大王即将出发,你应该流下眼泪。”等到辞别时,曹丕哭着拜别,曹操和左右的人都感到悲伤。于是,大家都觉得曹植虽然言辞华丽,但不如曹丕真诚。《吴质别传》记载,皇帝(曹丕)曾经召见吴质和曹休,一起欢聚。皇帝还让郭皇后出来见他们。皇帝说:“你们好好看看她。”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此亲近。吴质在黄初五年入朝,皇帝下诏让上将军及特进以下的官员都到吴质的住处聚会,由大官提供酒席。酒喝到一半时,吴质想让大家尽情欢乐。当时上将军曹真身材肥胖,中领军朱铄身材瘦弱,吴质叫来艺人,让他们表演关于胖瘦的节目。曹真仗着自己的地位,觉得被人取笑很丢脸,愤怒地对吴质说:“你想用部下的身份来对待我吗?”骠骑将军曹洪和轻车将军王忠说:“将军要是想让上将军承认自己胖,那你得先承认自己瘦。”曹真更加愤怒,拔出刀瞪着眼说:“你们这些小丑,敢这么轻佻,我杀了你们。”于是大骂在座的人。吴质按住剑柄说:“曹子丹(曹真),你不是案板上的肉,我吞了你也不用咽喉咙,嚼了你也不用动牙齿,你凭什么倚仗权势这么嚣张?”朱铄起身说:“陛下让我们来陪你开心的,怎么变成这样了?”吴质喝斥道:“朱铄,你敢破坏聚会!”各位将军都回到座位上。朱铄性格急躁,更加愤怒,拔剑砍地。聚会最终不欢而散。等到文帝去世后,吴质思念他,写了一首诗:“心中充满忧伤,忧伤难以排遣。徘徊坐立不安,出门踱步迟疑。想起蒙受圣主恩宠,荣耀爵位与众不同。本以为能终身侍奉,志向才刚刚舒展。没想到中途被遗弃,归于黄泉。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泪水如珠连绵。死后毫无益处,身死名亦不传。慷慨自勉努力,或许能成烈丈夫。”太和四年,吴质入朝担任侍中。当时司空陈群负责尚书事务,皇帝开始亲自处理政务。吴质认为辅佐大臣是国家安危的关键,他对皇帝说:“骠骑将军司马懿忠诚智慧,是国家的栋梁之臣。陈群是个从容不迫的人,但不适合担任国家的宰相,他身居高位却不亲自处理事务。”皇帝非常认同他的看法。第二天,皇帝下了一道严厉的诏书责备陈群。天下人都认为司空不如长文(司马懿),这就是陈群的不足之处。吴质在这一年夏天去世。他生前曾因倚仗权势而行为不端,被追谥为“丑侯”。吴质的儿子吴应上书申辩冤屈,直到正元年间,才改谥为“威侯”。吴应,字温舒,后来成为晋朝的尚书。吴应的儿子吴康,字子仲,在当时很有名,也担任了高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