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五年过去,传承基地的院子里,青石板上的字迹被磨得发亮,数字平台的粉丝突破了千万,培养的传承人也有了三百多个。阿竹的身体不如从前,却总爱坐在院子里的老糖胶树下,看着年轻人们忙碌。有次阿棠问他,是不是觉得这个计划能成,阿竹笑着指了指树上的糖胶果,说“你看这果子,一年结一次,只要树还在,就总有果子吃”。
又过了十年,阿棠成了传承基地的负责人。他带着团队启动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还在双生谷建了糖龙技艺专属展馆,用全息投影还原制作过程。有天,一个来自意大利的青年找到他,说自己看了林晓拍的短视频,特意来学糖龙,这一学就是十年。后来,这个青年成了首位非华裔国际传承人,他做的“威尼斯糖龙”,把水城的元素和糖龙的传统结合在一起,成了文化交融的象征。
那天,阿棠带着意大利青年去看阿竹。阿竹已经九十多岁了,躺在藤椅上,手里还攥着那块他十八岁时做的糖龙。当意大利青年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我会把糖龙传到意大利去”时,阿竹笑了,他把糖龙递给青年,说“好好带它,别让它冷了”。
再后来,阿棠也老了。他把传承基地交给了自己的徒弟,那个曾经在公益课堂上用糖龙寄托思念的孩子。交接那天,徒弟指着院子里的青石板问他:“师父,咱们真能实现千人传承人的目标吗?”阿棠看着远处的双生谷,那里的糖胶树又结了满树的果子,他笑着说“会的,只要每代人都守住自己的使命,糖龙就会一直活下去”。
百年后的一天,双生谷举办了糖龙技艺传承百年盛典。全球的传承人都来了,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还有不同肤色的外国人。他们一起在谷口的空地上,制作了一尊百米长的“万龙归宗”糖龙,糖液浇下去的时候,阳光洒在上面,像一条真正的龙在发光。
盛典上,阿竹的第五代传人站在台上,手里拿着那块传了百年的糖龙,声音洪亮:“一百年前,我们的先辈制定了百年传承计划,他们说,要守住核心技艺、拓展传播渠道、培养千人传承人。今天,我们做到了。但这不是结束,是开始。因为我们知道,技艺活着,才是最好的传承。”
台下掌声雷动,有人拿出手机直播,有人在本子上记录,还有孩子拉着大人的手,指着糖龙问“我也能学做这个吗”。风吹过老糖胶树,叶子沙沙作响,像是阿竹和那些老匠人在笑着应和。
双生谷的糖香,就这样飘了一百年,还会继续飘下去,飘向更远的地方,飘进更多人的心里。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逸霄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