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和《星岛日报》的日销量也在三十万份左右,而我们的《星光日报》差距明显。”
“我遵照霍先生的指示,尝试与《东方日报》《明报》等大报联系合作,但他们根本不予考虑,最后实在无奈,只能收购了《星光日报》。”
“目前我们的主要问题不是资金,而是如何尽快提高销量。”
“怎样才能快速提升销量?”
“非常简单,像查先生为《明报》所做的那样,连载小说!”
“只要小说吸引人,销量就能迅速上涨。
更重要的是,如果小说足够精彩,销量还能长期稳定下来,喜欢小说的读者也会逐渐成为《星光日报》的忠实用户。”
霍曜忍不住笑了,这不就是网络时代写手模式的前身吗?
唯一的不同是,写手是在网站发布作品,而这个时代则是在报纸连载,但核心是一样的——都是边写边刊的形式。
杨度饮了口茶,继续说道:“查先生创办《明报》之初,销量也非常低迷,尝试了许多方法都无济于事,最终全靠他一支笔撑住了局面,这才跻身三大畅销报行列。”
“这件事我已经着手准备,正在物色优秀的小说作者。”
霍曜漫不经心地问:“找到合适的了吗?”
“还没有。”
杨度顿时泄气,摇头道:“我想找的,是像查先生这样才华横溢的大师级作家,但查先生这样的天才只有一个。”
“倪匡虽然不错,但跟查先生的作品比起来还是逊色不少。
倪匡的小说充满奇思妙想,想象力极为丰富,不过可读性稍逊一筹,而且他收费极高,千字竟敢索价五百元。”
“近来,我打算降低标准……”
杨度话未说完,霍曜已拉开抽屉,拿出厚厚一叠早已打印好的小说稿,推给杨度,说道:“这段时间我写了本小说,就叫《诛仙》,先连载这部试试看吧。”
霍曜说:"这部小说预计120万字,我已写完100万字,剩下20万字就能完稿,很快就能完成,连载时完全不用担心稿件不足的问题。"
杨度正听霍曜谈近期计划,却没料到对方突然提及此事,惊讶得睁大双眼,仿佛眼镜都要承受不住压力。
"霍先生,您……您早就有准备?"
杨度彻底震惊。
霍曜点点头,淡然解释:"若我是马氏兄弟或查先生,也不会轻易出售《东方日报》或《明报》这样的资产,它们可是赚钱的机器,也是立足的根本。
无论是日销十万份还是五万份的报纸,差别不大。"
"但如果想提升销量,连载小说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霍曜要创作剧本,因此已将相关技能练至宗师级别,而小说与剧本同源,加上过往记忆,写起小说毫不费力。
选题上,这个时代以武侠为主流,但他不想局限于此,而是另辟蹊径。
后武侠时代的《昆仑》《沧海》等作品,在查先生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会被轻易碾压,因它们多多少少都有模仿痕迹。
于是,他选择了带点仙侠气息且剧情出色的《诛仙》。
霍曜并非时时忙碌。
这几日在澳门,有占米统筹全局,骆天虹、天养义、天养志协助,他基本无事可做,便抽空找了打字员,自己口述即可。
《诛仙》被誉为"网文三大奇书"之一,构思精妙,气势磅礴,情节扣人心弦,角色个性鲜明,塑造了许多经典形象,如碧瑶、张小凡、陆雪琪。
尤其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东方仙侠世界,在这个武侠盛行的时代,定能让读者眼前一亮。
霍曜问:"要不要看看这部小说?"
杨度连声道:“当然需要,当然需要。”
随即,他翻开《诛仙》,快速浏览起来。
身为资深编辑的杨度,眼光极为敏锐,只需片刻便能判断一部作品的优劣。
短短十分钟,他已大致读完约八千字。
“这……”
杨度瞪大双眼,抬头望向霍曜,心中波涛汹涌。
怪哉!
老板写小说并非不可,查先生便是例子。
但问题是,这位老板可是赫赫有名的尖东王,在港岛江湖中地位无人敢撼动。
堂堂尖东王竟写出这般精彩的小说?
若让别人知道,恐怕都会像他此刻一样震惊得难以置信。
杨度再次低头,继续专注阅读。
半个钟头悄然过去,时至00:10,他已经连续看了五十分钟,霍曜始终未打断他。
显然,他对这部作品抱有极大兴趣,几乎忘却身边的人。
霍曜也在看书。
咚咚!
他轻轻敲了下桌面,提醒道:“杨总编,你可以把这本书带回去慢慢看。”
“啊!”
杨度猛然惊醒,意识到自己太过投入,几乎忘了时间,连忙道歉:“霍先生,我太专注于内容,没留意时间。”
霍曜摆手示意无妨。
杨度放下书稿,感觉口干舌燥,端起茶杯轻啜一口,激动地说:“霍先生,此书堪称佳作,甚至有望成为经典!虽文化底蕴不及查先生,但胜在构思精妙,世界观独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