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都快走到小河的尽头了,他们还是一无所获。周卫国突然灵机一动:鱼被抓完了,河岸边的泥洞里,说不定还藏得有黄鳝、螃蟹之类的漏网之鱼吧?
于是,他又开始沿岸观察,寻找那些可能藏有黄鳝的泥洞。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周卫国发现了一个泥洞,他伸手一摸,果然摸到了一条滑溜溜的东西。
他心中一喜,连忙用力掏泥,不一会儿,一条大黄鳝就露出了尾巴。
周卫国连忙一把抓住,用力一拽,一条大黄鳝被他抓了出来。
这条黄鳝又粗又长,足有半斤,在周卫国手里拼命扭动。
周素兰兴奋地跳起来:“太好了,有了这条黄鳝,奶奶能补补身子了!”
周卫国把黄鳝装进袋子里,和二姐赶紧往家赶。
回到家,刘玉梅看到黄鳝,又惊又喜。她连忙处理好黄鳝,用那个瓦罐给婆婆熬了一罐黄鳝汤。
可刘兰芝看着这雪白浓郁的一罐黄鳝汤,哪里肯喝。
虽然,她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感动,脸上也露出了许久未见的笑容,却一再说自己这样一个糟老婆子,吃这样的饮食,纯粹是糟蹋好东西,应该让三个孙子吃。
周卫国急了,“奶奶,平时,你把粥让给我吃,现在,你都饿得浮肿了,再不吃点有营养的东西,你就会和村里的其他老人一样,被饿死的!难道,你想让我们家每顿只分四个人的稀粥吗?”
刘兰芝心想:还真是那个理!自己死了不打紧,可自己家每顿就只能分到四个人的稀粥了,媳妇刘玉梅和三个孙子,岂不是更不够吃吗?
于是,这位善良的老人,才勉为其难,喝了一碗汤,还在周卫国的连声催促下,吃了两段黄鳝肉。
晚上,周素兰和周卫国坐在昏暗的灯光下补作业。
周卫国看着二姐,认真地说:“二姐,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以后不管怎样,我都要保护好奶奶、妈妈、大姐和你。”
周素兰点了点头,眼中满是坚定和欣慰。
她觉得,周卫国似乎一下子长大了,不再是那个流着鼻涕跟在她和大姐身后的那个小破孩了!
还别说,黄鳝真的是大补之物,刘兰芝连续三顿,都喝一碗黄鳝汤,吃两段黄鳝肉,浮肿居然消了,逃脱了被饿死的厄运。
在这艰难的岁月里,这一家老小,相互扶持,相互关爱,为了生存和希望而努力着,居然慢慢熬过了那最为困难的三年。
终于,时间到了一九六四年。
伙食团早已解散,可农业合作社依然存在,土地依然是集体所有制,每天,社员们在生产队长的安排带领下,一起劳动挣工分,打下粮食后,生产队会根据各家挣到的工分,给每家每户分配口粮。
这天,刘家沟又爆发了一个大新闻。
下午,公社的广播突然响了。接着,广播里发出一个声音:
“现在,发布一个通知,请刘家沟村的周卫国,听到通知后,马上到元坝子公社小学,来领取高中录取通知书,你被马店区中学的高中班录取了!”
这条通知,一连发布了两遍。
大家都听出来了,这是元坝子公社小学的校长!元坝子公社小学兼办得有初中,村里不少年轻人都在那个学校里读了书,都熟悉校长的声音!
周卫国居然考上高中了?不得了不得了!要知道,这个时代,整个马店区,每年可只招收一个高中班,五十人都不到!
没想到,那个每天都要在村子里的那条小河中捞鱼摸虾的周卫国,居然考上了?
正在山上劳动的刘家沟的村民们,在惊诧的同时,又纷纷向刘玉梅道喜,眼里的神色,既有羡慕,又有嫉妒,颇有几分复杂。
刘玉梅高兴得合不拢嘴,周素英和周素兰也喜悦无限。艰苦的农活,似乎都变得轻松了许多。
此时,周卫国正在自家的那块自留地里侍弄那些瓜瓜菜菜。
听到通知,周卫国非常激动,毕竟,全区只有一个高中班,能考上高中的学生,不足五十人。
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岂不盼望去读高中?而且,以他的聪明劲,说不定还能考上大学,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读书人,从此当上国家干部,不再当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要知道,他从小学到初中,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逃学去摸鱼捞虾的日子数不胜数,可他每次考试,都是全校第一,还远超第二名许多。
哪个老师不说,他周卫国是一个读书的料?
可是,自己家的这个情况,能供养自己到区中学去读书吗?
马店区,离刘家沟三十多里地呢!
自己去那里上学,肯定只有住校。
那么,每周,自己就要背粮食到学校去搭伙。更有甚者,还只能把粮食换成粮票,到学校食堂打饭菜吃。
自己家里那点粮食,在家里煮粥,一家人勉强够吃,可在学校搭伙……
还是算了吧!
家里虽然有三个劳动力,可除了妈妈享受烈属待遇,挣一等工分之外,大姐只能挣妇女的二等工分,二姐还只能算半个劳动力,挣的工分少的可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