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金色的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纷纷扬扬地落在校园里,操场上学生们整齐划一地做着早操,口号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秦枫站在学校大门前,一袭剪裁得体的传统中式长衫,衣角随着微风轻轻摆动,深邃的眼眸中满是对此次校园之行的期待。他手中紧握着一个被岁月打磨得油亮的古朴木箱,里面承载着的是历史的厚重——几件精心挑选的古玩珍品。
在学校领导热情的陪同下,秦枫步入校园。一路上,学生们好奇的目光纷纷投来,对这位气质卓然、散发着神秘气息的访客窃窃私语。来到宽敞明亮的礼堂,各年级的学生早已满座,兴奋与期待写在他们的脸上,叽叽喳喳的讨论声此起彼伏。
秦枫稳步走上讲台,微微颔首,脸上挂着亲切的笑容,向台下问好。刹那间,喧闹的礼堂安静下来,所有目光聚焦在他身上。“同学们,今天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我年轻时探寻古玩的惊险故事。”秦枫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声音,瞬间将学生们带入那个充满冒险与神秘的世界。
“那是一个酷热难耐的夏日,我听闻一座偏远深山中有座古老庙宇,传说藏有一件失传已久的稀世珍宝。怀着激动与忐忑,我踏上了这段未知的旅程。穿越茂密丛林时,遭遇倾盆大雨,道路泥泞不堪,好几次都险些滑落悬崖。但心中的信念支撑着我勇往直前。终于,找到了那座庙宇。踏入的瞬间,一股陈旧而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在庙宇隐秘角落,我发现了梦寐以求的宝物,那一刻,所有艰辛都化作无尽的喜悦。”秦枫绘声绘色地讲述,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眼睛瞪得大大的,仿佛身临其境。
故事讲完,秦枫话锋一转:“同学们,古玩可不只是古老物件,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每一道纹理、每一种材质,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说着,他轻轻打开木箱,小心翼翼捧出第一件展品——一个精美的青花瓷盘。
“大家请看,这个青花瓷盘诞生于明代永乐年间。当时使用从波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发色浓艳,有自然铁锈斑和独特晕散现象。瞧这盘上绘制的‘携琴访友图’,细腻笔触让我们仿佛看到古代文人雅士在山林间悠然漫步、交流的惬意场景,感受到当时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秦枫一边讲解,一边拿着盘子走下讲台,让学生们近距离观赏。
学生们纷纷伸长脖子,眼中满是好奇与惊叹。这时,戴着黑框眼镜、满脸求知欲的小男孩举手问道:“秦老师,怎么判断这个青花瓷盘是真的还是假的呢?现在市场上仿制品太多了。”
秦枫赞许地看了他一眼,微笑着回答:“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鉴别古玩真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丰富知识和长期实践经验。除了青料特点,还能从胎质、釉色、绘画风格以及款识等多方面判断。真正的明代永乐青花瓷,胎质细腻洁白,迎光透视呈肉红色;釉色温润如玉,有明显橘皮纹;绘画笔触流畅自然,线条刚劲有力;款识大多为四字篆书款,字体规整,笔锋犀利。当然,实际鉴别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甚至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接着,秦枫又展示一件汉代螭龙玉佩。玉佩造型灵动,线条简洁流畅,雕刻的螭龙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这件玉佩是汉代玉器的经典之作,汉代玉器工艺讲究‘汉八刀’,看似简单寥寥几刀,却能将器物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古代,玉器不仅是装饰品,还承载礼仪、身份象征等多重意义。比如汉代,不同等级的人佩戴玉器形制和纹饰都有严格规定。”秦枫耐心讲解,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阵阵赞叹。
为让学生更深入体验古玩文化,秦枫带来一套齐全的古玩修复工具和材料,现场演示基本步骤。他拿起一件破损的唐代陶俑,神情专注地说:“古玩修复是精细艺术,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首先清洗,去除表面污垢杂质,但不能损坏原有质地。”说着,他用软毛刷轻轻刷洗陶俑,动作轻柔稳健。
“清洗完毕是拼接环节。要仔细观察破损部位,找到合适拼接点,像拼图一样将碎片拼凑起来,用胶水固定。”秦枫边说边熟练地拼接陶俑碎片,固定好。
“接下来补缺,缺失部分用特制材料填补,使陶俑恢复完整形态。最后上色,根据原有颜色和质地调配,力求与原件一模一样,让修复后的陶俑重焕生机。”秦枫全神贯注演示,学生们紧紧围在身边,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对这项神奇技艺充满好奇。
“老师,修复古玩是不是特别难啊?感觉需要特别细心和耐心。”扎着高马尾辫、眼神灵动的女孩问道。
“修复古玩确实极具挑战性,不仅要求修复者具备扎实专业技能,深入了解历史文化,更要有超乎常人的耐心和细心。但只要有兴趣,用心学习,一定能掌握这门技艺。每一次成功修复,都是对历史的致敬,对文化的传承。”秦枫鼓励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