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工作在5点钟结束,除了中间吃饭和休息时间,每个工人都干足了8小时,已经超过正常工作秩序中的工作强度。
下午5点半,所有的干部领导都集中到原会议室的工作开间,等待着最后结果的公布。
伍书记和王厂长脸上都是凝重之色,史贺则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来他对结果并不乐观。
陈干事拿了张单子,向在坐众人总结本次试产的监测数据,“本次试产历时9小时,共生产出步话机17台,其中不合格品4部,合格率为76%。”
听到这个数字,伍书记心里冰凉,应该是完蛋了。
“从工单的反馈情况上看,19道工序中,制作完成的17台步话机累计出现了63次差错,出错率为19.5%。”
太惨了,连杨山都咂咂嘴。
“就是说工人们每完成5个工序,就有1个是错的?”范局长皱紧了眉头。
“是的,不过这些差错都在工人们的内部自我纠错中排掉了。”陈干事补充道。
“还有吗?”董处长问。
“嗯,63次差错中,按小时分布上看,前两个小时占了30%,后两个小时占了40%。如果能克服这两个时段的差错率,产线的效率预计能提高10%以上,差不多就是多生产两台。”
“还有就是,第7、13、16道工序的差错次数占了整体的33%,通过观察,我认为主要是这三道工序的设置有些问题,或者是工作强度太大,或者是难度太大。”
“你说的合格率为76%,是按照厂里的检测标准来的,还是按照常规检测的结果呢?”董处长继续提问。
“是按照杨山制定的产品下线检测标准算的。完整的常规检测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太长,现在只能做个初步检测,范群和工业局的同志还没有全部完成,目前检测完8部,都是合格。”
终于有个好消息了,王厂长松了口气。
“有什么建议吗?”
“有,建议降低劳动强度,这样是最好的降低差错率的办法,我们认为是每天15台比较合理,等差错率降低后再逐步提升产量。
另外就是重新设置工序流程,避免因个别的工序影响了整个产线。最好能够进一步细化工序步骤,提高工序数量,减低难度。”
“你有预测吗?常态化后这个产线每天能生产多少部合格的步话机?”
陈干事咬咬牙,“22部左右。”
董处长瞪了他一眼,这分明是杨山在报告中提到的数字,他居然直接引用了。
“王厂长,你的意见呢?”
“董处,范局,这次试产确实不怎么样,但我觉得主要原因就是工人们第一次正式的在产线上干活,太紧张了,有个几天的过渡,成绩肯定会提高不少的。”
“范局,您来说两句?”
工业局范局长连忙摆手,“我就不多说了,工人们很辛苦,工作也认真,就是经验差了些,还需要多多磨炼。事情还是要老董你来决定,有什么需要我们去做的,肯定全力配合。”
1379厂现在也不归工业局管,范局长来这里也就是打个配合,所以他才不会表态呢。
董处长也没多琢磨就给出了结论,显然他心里早有了定论,“先生产200台吧,送到总部做全面检测,如果出厂合格率能到达95%,就转入常规生产。”
所有人的眼睛都转向了躲在角落里的杨山,因为产品下线的最后检测方案是他一手制定的,之后在出厂前再没有任何的检测了,所以下线合格率就是出厂合格率。如果杨山的方案无法把不合格的产品全都筛出来,那整条产线正式生产就会拖延下去,等待上级部门的下一次检测。
杨山赶紧低下头,他现在也想不出啥好办法,只能依靠通过观察人工筛选出来的不合格产品来有针对性的调整下线检测方案,可这个事情目前厂里还做不到,因为没那么多的有经验的工人。
杨山默默吐槽着,这明显是欺负人,机电中专的校办工厂的出厂合格率只有93%,更何况这台军品要求更高。
本来以为的死刑变成了死缓,伍书记表情轻松了一些,看到正事说完了,赶紧招呼众人去食堂吃饭。
老何同志的手艺果然不错,四荤四素摆上桌,还没下筷子光闻那味道就让人胃口大开。陈干事和孟楚主动承担了烘托气氛的责任,一时之间觥筹交错很是热闹。
菜过三巡之后,一直不怎么说话的董处长主动挑起了话题,“杨山,你那个在步话机中使用印刷电路板的想法被否了,上个月无线电厂那边提供了几块样板,经过测试后确定无法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正常工作,只能等他们提升产品品质后再说了。”
“好的,董处,那我接着完善现有的产线工序,争取把合格率再往上提一提。”
既然不符合军用要求,那就没什么好说的,杨山只能老老实实接受结果。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么?对于无线电厂的电路板产线的优化。”董处长习惯性的考校起杨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