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舒蹲在供销社后门的石阶上,指尖反复摩挲着布包里那支银簪。簪头是朵半开的缠枝莲,花瓣边缘被岁月磨得有些圆润,唯有簪尖还留着一点冷光——这是她从母亲遗物箱底翻出来的,也是她今天敢来见苏佩兰的底气。
巷口传来自行车铃响时,陈望舒猛地站起身,布包的系带在掌心勒出红印。苏佩兰推着二八大杠停在路灯下,蓝布褂子上沾着些面粉,显然是刚从粮站的面坊过来。“望舒,这么晚叫我来,是有急事?”她的声音压得低,眼神却亮,像极了三年前在知青点,偷偷塞给陈望舒半块玉米饼时的模样。
陈望舒把布包往苏佩兰手里塞:“佩兰姐,你帮我看看这个。”银簪在路灯下泛着柔和的光,苏佩兰捏着簪尾翻过来,指尖在缠枝莲的纹路里顿了顿:“这是老银,看工艺像是民国初年的,你从哪儿得的?”
“我妈留下的。”陈望舒的声音有些发紧,“前几天整理她的箱子,在棉袄夹层里找着的。佩兰姐,你不是认识县文化馆的老周同志吗?他能不能帮着看看,这簪子……有没有什么说法?”
苏佩兰把银簪凑到眼前,借着路灯仔细瞧。月光忽然从云缝里漏下来,落在簪头的花瓣上,竟映出一点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碎星子。“老周懂古董,但他最近在忙文物普查,不一定有空。”她顿了顿,把银簪还给陈望舒,“不过这簪子看着不一般,你妈当年没跟你说过它的来历?”
陈望舒摇摇头。母亲走得早,印象里只记得她总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冬天会把陈望舒的手揣进棉袄口袋,却从没提过任何关于过去的事。直到上周整理遗物,她才在那件打了补丁的棉袄夹层里,摸到这个用红布包着的小盒子,打开就是这支银簪。
“要不这样,”苏佩兰拍了拍陈望舒的胳膊,“后天是周末,我带你去县里找老周。但你得有个准备,老周那人认死理,要是这簪子只是普通老物件,你也别失望。”
陈望舒攥紧了银簪,指尖传来冰凉的触感:“我不是想靠它换钱,就是想知道我妈以前的事。她从来没跟我提过她的家人,这支簪子,说不定是唯一的线索了。”
苏佩兰叹了口气。她跟陈望舒在知青点认识时,就知道这姑娘是跟着母亲长大的,母女俩住在镇上最老的那条巷子里,日子过得紧巴。陈望舒的母亲性子寡言,平时除了去公社上班,就是在家缝缝补补,镇上没人知道她的底细。
“行,后天一早我来叫你。”苏佩兰跨上自行车,又回头叮嘱,“这簪子你收好了,别随便拿给别人看,这年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陈望舒点点头,看着苏佩兰的自行车消失在巷口,才转身往家走。月光洒在青石板路上,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手里的银簪像是有了温度,轻轻贴着掌心。
回到家时,屋里还亮着一盏煤油灯。陈望舒把银簪放在梳妆台上,借着灯光仔细看。簪杆上刻着一行极小的字,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民国十七年,赠阿晚”。阿晚?是母亲的名字吗?她从来没听过母亲叫这个名字,母亲的户口本上,写的是“陈桂英”。
这晚,陈望舒睡得很不安稳。梦里全是模糊的影子,一个穿着旗袍的女人拿着银簪,站在月光下,似乎在说着什么,可她怎么也听不清。醒来时,窗纸已经泛白,手里还攥着被子的一角,像是还在抓着那支银簪。
周六一早,苏佩兰准时来叫陈望舒。两人坐最早一班拖拉机去县里,颠簸了两个多小时,才到县文化馆门口。老周正在整理一堆出土的陶片,看见苏佩兰,放下手里的毛刷:“佩兰,今天怎么有空来?”
“周同志,我带个朋友来,想让你帮着看看东西。”苏佩兰把陈望舒拉到跟前,“这是陈望舒,她有支老银簪,想请你掌掌眼。”
老周推了推眼镜,示意陈望舒把银簪拿出来。陈望舒小心翼翼地从布包里取出银簪,递到老周手里。老周捏着簪子,先是看了看簪头的工艺,又翻到簪杆,眯着眼睛瞧那行小字:“民国十七年,赠阿晚……这字是手工刻的,力道很稳,应该是当时的匠人做的。”
他又用指尖蹭了蹭簪身的包浆:“这银簪保存得不错,没有大的磨损,包浆也匀,应该是经常带在身边的。从工艺和款识来看,是民国时期江南一带的风格,当时这种缠枝莲银簪,多是家里长辈送给姑娘的嫁妆,或者是情人间的定情物。”
陈望舒的心猛地一跳:“那您能看出,这簪子的主人大概是哪里人吗?”
老周摇摇头:“光看簪子很难确定具体地方,不过江南一带的银匠手艺都很精细,你看这缠枝莲的纹路,每一片花瓣的弧度都很自然,不是一般匠人能做出来的。对了,你这簪子是从哪儿来的?”
“是我妈留下的。”陈望舒的声音有些发颤,“我妈叫陈桂英,但簪子上刻着‘阿晚’,我猜那可能是她的小名。我从来不知道她是哪里人,也不知道她有没有家人,您说,这簪子能帮我找到她的家人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