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砖上的月牙
苏敬之第一次见到那匹白马时,正站在茶庄后院的晾茶架前。秋阳把茶叶晒得发脆,空气里飘着股淡淡的松烟香,忽然就被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搅散了。他抬头望去,只见那匹雪似的白马踏过青石板路,马背上的年轻人穿着件宝蓝色的蒙古袍,腰间悬着把银鞘弯刀,流苏随着马蹄声轻轻晃荡,倒比茶庄檐角的铜铃更显鲜活。
“苏家茶庄?”年轻人翻身下马,声音里带着草原特有的辽阔,只是尾音微微发颤,像是攒了一路的话,到了嘴边反倒涩了。
苏敬之放下手里的茶筛,指尖还沾着新茶的绒毛:“在下苏敬之。敢问使者从何处来?”他认得那袍子下摆绣的银线云纹,那是蒙古王爷府的标记,只是这使者太过年轻,眉眼间还带着未脱的稚气,倒像是刚从马背上摔打出来的雏儿。
年轻人解下腰间的皮囊,双手捧着递过来:“我是王爷派来的,姓腾,名格里。”他的汉话带着点生硬的卷舌音,“王爷说,苏家的老茶砖,该续上了。”
苏敬之接过皮囊时,指尖触到一片冰凉。那是个镶银的皮囊,里面装着半袋马奶酒,酒液晃荡着,像是藏着一整个草原的风。他引着腾格里穿过前堂,伙计们正在分拣新到的茶砖,青黑色的茶砖码得像座小山,砖面上还留着压制时的纹路,像幅凝固的山水图。
“腾使者要多少茶砖?”账房先生已经把算盘打得噼啪响,“今年的新砖,按老价钱算,多要还能再让两成利。”
腾格里却没看那些新茶砖,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墙角那摞蒙着布的旧砖。那是去年剩下的陈砖,砖面已经蒙上了层薄薄的白霜,像落了场早雪。“我不要新的,”他忽然开口,声音比刚才更轻了,“我想知道,老掌柜当年是怎么煮茶的。”
账房先生的算盘声戛然而止。苏敬之的指尖在茶案上顿了顿,案上那只粗陶煮茶壶,还是父亲当年用的,壶底结着层厚厚的茶垢,那是几十年的茶汤熬出的琥珀色。他想起小时候蹲在炭炉边,看父亲煮茶的模样。父亲总先用铜刀从茶砖上劈下一角,那角要带点弧度,像弯月牙,然后扔进滚水里,再抓把炒米和奶皮子放进去,茶汤咕嘟咕嘟地冒泡泡,香气能飘出半条街。
“腾使者喝过家父煮的茶?”苏敬之往炭炉里添了块银炭,火苗“腾”地窜起来,映得腾格里的脸忽明忽暗。
腾格里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弯刀鞘,银鞘上的花纹被磨得发亮:“十年前,我还是个娃娃,跟着王爷去多伦诺尔会盟。那天雪下得特别大,我们迷了路,冻得快没知觉时,看见远处有户人家亮着灯。进去才知道,是苏老掌柜带着商队在避雪。”
他的声音忽然慢了下来,像是怕惊扰了什么:“老掌柜就在这炭炉上煮茶,他劈茶砖的时候,特意留了个月牙形的缺口。我问他为啥,他说‘这茶砖像块月亮,缺了角,才盼着下次圆起来’。那天的茶里,他还放了块冰糖,说是给娃娃暖身子。”
苏敬之往壶里投了把茶叶,沸水冲下去,卷起一团绿雾。他想起父亲临终前的那个冬天,也是这样一个雪天,父亲躺在病榻上,手里还攥着块没劈完的茶砖。“敬之,”父亲的声音气若游丝,“草原上的朋友,重的不是茶砖,是念想。那月牙,是给他们留的盼头。”
“后来呢?”腾格里的眼睛亮得像星子,“那年冬天过后,我总盼着再喝到那样的茶,可每次跟着商队来,都没遇见老掌柜。”
苏敬之没说话,起身走到墙角,掀开蒙着旧茶砖的布。砖面上果然有个月牙形的缺口,只是边角已经被岁月磨得模糊了。他想起父亲最后一次去草原,回来时带回个银制的小马鞍,说是腾格里的父亲送的,还说那孩子总念叨着茶里的冰糖。
“腾使者稍等。”苏敬之取来一把铜刀,刀身是父亲用过的,刀柄缠着深蓝色的布条,那是母亲亲手缠的,布条上还留着淡淡的茶渍。他走到新茶砖前,手腕轻轻一扬,铜刀在砖面上划出道弧线,落下的茶屑像撒了把碎星子。
腾格里凑过去看时,眼睛忽然红了。新茶砖上,一个月牙形的缺口正对着窗外的太阳,阳光落进去,像盛了半盏金辉。“跟老掌柜留的那个,一模一样。”他伸手想去碰,指尖快触到砖面时又缩了回来,像是怕碰碎了什么。
苏敬之把劈下来的茶角扔进煮茶壶,又从柜里取出块黄冰糖。冰糖在沸水里慢慢化开,茶汤泛起淡淡的琥珀色,香气混着炭火气漫开来,竟和记忆里父亲煮茶的味道重合了。
“老掌柜说,煮茶要三沸。”苏敬之往壶里加了把炒米,“一沸听声,二沸看沫,三沸闻香。就像做人,得慢慢熬,才出滋味。”
腾格里捧着茶碗的手微微发颤,茶雾模糊了他的眉眼。“去年王爷病重,总说想喝口苏家的茶。”他喝了口茶,滚烫的茶汤滑过喉咙,却没烫着似的,“他说当年老掌柜送的茶砖,他一直没舍得喝完,那块带月牙的,还在他的藏宝箱里锁着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