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表与座钟
民国二十二年的深秋,津门卫的雨总带着股化不开的湿寒。“裕和当”的朱漆柜台后,西洋座钟的滴答声像檐角垂落的雨珠,敲在青石板上,也敲在老掌柜陈守义的心上。这钟是前清时一位传教士当的,黄铜表盘磨得发亮,指针走得分毫不差,可陈守义总爱把手伸进蓝布长衫的袖口,摸那块镀银怀表——表壳右下角的凹陷像颗小痣,是十年前那场大雪留下的印记。
那年腊月廿八,雪下得没了脚踝。“裕和当”的门板正要上第三道,巷口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伴着女人的喘息。陈守义抬头,看见一个穿棉袄的男人抱着孩子,身后跟着个裹头巾的女人,两人裤脚都沾着泥雪,脸上冻得通红。“掌柜的,求您再等等!”男人把怀里的孩子往女人怀里塞了塞,从怀里掏出个布包,打开是只翡翠镯子,“这镯子是我娘传下来的,上个月当在您这儿,说好今天赎……路上马车坏了,耽误了时辰。”
陈守义摸了摸柜台后的算盘,账本上记着:“王记布庄李茂,翡翠镯一只,当银五十两,赎期腊月廿八。”按规矩,过了酉时就不能赎当了,可他看见女人怀里的孩子小脸通红,嘴唇干裂,正小声哭着。“孩子咋了?”陈守义问。女人抹了把眼泪:“孩子发高热,郎中说要抓贵重药材,这镯子是家里最后值钱的东西了,要是赎不回去……”
陈守义没再往下听,抓起算盘噼里啪啦算了算利息,又从钱柜里取出五十两银子和那只翡翠镯。“快拿去给孩子抓药吧,别耽误了。”他把东西递过去,李茂愣了愣,连忙掏出钱袋要付利息,陈守义却摆了摆手:“利息下回再说,孩子的病要紧。”
李茂夫妇千恩万谢地走了,陈守义想起柜台上还晾着给儿子陈念祖买的糖炒栗子,便锁了钱柜,揣着怀表往家赶。他家住在巷尾,雪地里路滑,他走得急,转弯时没留神撞在墙角的石墩上,胸口一阵疼,怀里的怀表也“当啷”一声掉在雪地里。他慌忙捡起来,看见表壳磕出个凹陷,指针还在走,才松了口气。那天晚上,陈念祖捧着糖炒栗子,问他怀表怎么磕坏了,陈守义笑着说:“没事,这是记着今天帮了个客人,让人家没赶不上趟。”
如今陈念祖已经十五岁,在当铺里当学徒,总爱盯着那座西洋座钟看。“爹,您说这座钟多准啊,一分一秒都不差,您还总带那怀表干啥?”陈念祖擦着柜台,看见陈守义又在摸袖口,忍不住问。陈守义把怀表掏出来,放在柜台上,指着眼表壳的凹陷:“你以为记时辰靠的是钟?错了,座钟记的是日子,怀表记的是人情。当年要是我守着规矩,不等李茂,他孩子说不定就……”
话没说完,当铺的门帘被掀开,一阵冷风裹着雪沫子进来。“陈掌柜,忙着呢?”进来的是个穿皮袄的男人,脸上带着笑,正是李茂。这些年他的布庄越做越大,成了津门卫有名的商户,可每次来当铺,还是像当年那样客气。“李老板,今天又来当东西?”陈守义起身倒茶。李茂摆摆手,从怀里掏出个锦盒:“不是当东西,是来谢您的。当年要不是您通融,我家孩子哪能有今天?这是块瑞士怀表,您收下,就当我补当年的利息。”
陈守义看着锦盒里的怀表,表盘锃亮,比他那只精致多了,可他还是把锦盒推了回去:“李老板,当年的事早过去了,我哪能要你的东西?你要是真有心,以后多照顾照顾‘裕和当’的生意就行。”李茂知道陈守义的脾气,也不再坚持,只是叹了口气:“陈掌柜,您这脾气,在生意场上要吃亏的。”陈守义笑了笑,指了指柜台后的座钟:“生意是做不完的,人情却不能断。你看这座钟,走得再准,也记不住当年雪地里的急慌;可我这怀表,磕了个坑,却能记一辈子。”
李茂走后,陈念祖拿着那块瑞士怀表看了半天:“爹,这表多好啊,您为啥不要?”陈守义把自己的怀表揣回袖口,摸了摸儿子的头:“好表是好,可不是自己的,拿着不踏实。当年我撞坏怀表,是为了赶回家给你送栗子,也是为了让李茂能赶上给孩子抓药——这怀表里装的,是咱爷俩的念想,也是人家的救命情。要是换了表,这些情分不就没地方装了?”
陈念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继续擦柜台。西洋座钟的滴答声还在响,阳光从窗棂照进来,落在表盘上,金灿灿的。陈守义望着窗外的雪,想起当年李茂夫妇抱着孩子远去的背影,又想起儿子小时候捧着糖炒栗子的模样,嘴角忍不住往上扬。他知道,这座钟会一直走下去,记着一天又一天的时辰;而他的怀表,也会一直揣在袖口,记着那些没让客人赶不上趟的人情。
转过年开春,津门卫来了个姓赵的商人,想盘下“裕和当”。赵商人穿着西装,戴着金表,坐在柜台前,把一叠银元拍在桌上:“陈掌柜,您这当铺地段好,可设备太旧了,这西洋座钟也该换个新的了。我盘下来后,先把柜台翻新,再买个最新式的挂钟,保准生意比现在好十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