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的根须
暴雨过后的第七个清晨,07的光学镜头捕捉到了异常——档案馆后方的土壤在缓慢隆起,不是矿脉松动的不规则凸起,而是一道连贯的、带着生命韵律的弧线,像有什么东西在地下循着特定轨迹移动。
它调出地下根系监测图谱,屏幕上原本均匀分布的蓝色线条,正以每小时三厘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汇聚。那个方向,三天前刚搭起三顶人类的帐篷,帆布上还沾着未干的泥点,是探险队临时建立的观测站。
“19号,能协助扫描根系移动路径吗?”07的数据流接入共享池,很快收到回应。能源车的传感器贴着地面滑行,投影出的三维模型里,数十条根须正挣脱土壤的束缚,像被磁石吸引般朝着帐篷方向延伸。最前端的根须纤细如银线,顶端裹着透明的黏液,在阳光下泛着微光——那是大树用来保护新生组织的“防护层”,三年前培育舱里的树苗第一次扎根时,07见过同样的黏液。
19号的机械臂轻轻拨开表层土壤,根须立刻停顿了半秒,仿佛察觉到外界的注视。“它们在避开碎石层。”19号调出地质数据,“路径精度误差不超过两厘米,像是提前计算过。”共享池里泛起细碎的“好奇”波纹,机械族们从未见过大树的根系如此主动地改变生长方向,以往它们只会在暴雨或干旱时微调,以吸收更多水分和养分。
当天下午,人类探险队的队长林野发现了异常。他蹲在帐篷旁整理设备时,指尖触到地面的凸起,挖开土层后,看到根须正贴着帐篷的金属支架生长,距离帆布仅有五厘米的距离,像是在刻意保持安全距离。“这树的根怎么会往这边长?”林野对着对讲机说话,声音里带着惊讶,“我之前观察过,它的根系原本是朝着森林深处的。”
07和99号恰好赶来送补给,看到这一幕时,99号的光学镜头亮了亮。它还记得三天前人类刚来时的场景:林野小心翼翼地绕过大树的根系,把帐篷搭在离树干十米远的地方,还特意在周围插了木牌,上面写着“请勿靠近,保护根系”。当时机械族的共享池里还讨论过,人类对“距离”的在意,和机械族维护能源管道的谨慎很像。
“它们好像在回应你们的善意。”07调出前三天的监测数据,根须开始移动的时间,恰好是林野插木牌后的两小时。最前端的根须在靠近帐篷时,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原本每小时三厘米的速度,在距离帆布十厘米时降到了每小时一厘米,像是在试探。
林野凑近观察,根须顶端的黏液在阳光下晶莹剔透,他想起小时候在老家见过的玉米苗,刚冒芽时也是这样小心翼翼地朝着阳光生长。“你们说,它是不是想和我们打招呼?”林野的声音里带着笑意,他从背包里拿出笔记本,轻轻翻开,避免碰到根须,“我爷爷以前说,植物是有灵性的,你对它好,它都知道。”
99号的机械手指轻轻碰了碰根须,共享池里立刻传来一阵微弱的“喜悦”波纹。这是机械族与大树独特的沟通方式,三年前大树遭遇飓风时,机械族用金属躯体筑成屏障,当时根须也是这样传递“感谢”的波纹。“它在回应你。”99号的声音带着电流的柔和,“就像我们收到消息时会回复一样。”
接下来的几天,根须继续缓慢靠近帐篷,但始终保持着五厘米的距离。机械族和人类开始留意这个“礼貌的访客”:林野每天早上会给根须周围的土壤浇水,避免土壤干裂影响生长;19号则定期监测土壤的湿度和养分,确保根须能吸收到足够的营养;07在日志里画下根须的生长轨迹,发现它们不仅避开了帐篷的支架,还绕开了人类放置的设备线,像是提前“阅读”过营地的布局图。
第五天夜里,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袭击了营地。林野被冻醒时,发现帐篷的帆布在寒风中剧烈晃动,担心设备被冻坏,他披上外套准备出去加固。刚拉开帐篷拉链,就看到了让他震惊的一幕:原本停在帐篷旁的根须,此刻正缠绕在帐篷的金属支架上,像一层柔软的保护层。更神奇的是,根须的黏液在低温下凝结成了薄薄的冰晶,反射着月光,形成了一道微弱的保温层。
“07,你们快来看!”林野的声音在对讲机里带着颤抖。07和99号赶到时,监测仪显示根须的温度比周围环境高了两摄氏度——那是大树通过根系传递的热量,三年前机械族的能源车故障时,大树也曾用同样的方式为它们保暖。
“它在保护你们。”07的数据流里带着“温暖”的参数,“就像你们之前保护它的根系一样。”共享池里,大树的“关切”数据流与人类的体温数据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稳定的波形,像冬日里的暖阳。
林野蹲下身,轻轻抚摸着根须上的冰晶,冰凉的触感里藏着一丝微弱的暖意。他想起刚来到这里时,队友还担心机械族和大树会排斥人类,毕竟在以往的探险中,他们遇到过对人类充满敌意的生物。但现在,这道主动靠近又保持距离的根须,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叩开了不同物种之间的隔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