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接宇峙雄关,
千载烟云指顾间。
龙气曾惊陵寝异,
星眸今摄斗辰寒。
石阵玄机凝玉律,
天河密钥启玄关。
万国衣冠归一瞬,
始信瀛寰有大观。
吉萨高原。烈日炙烤着无垠的黄沙,将空气蒸腾出扭曲的波纹。
三座巨大的金字塔——胡夫、哈夫拉、门卡乌拉——如同亘古长存的沉默巨人,矗立在天地交接之处,投下威严而神秘的阴影。
这里是时间的纪念碑,是未解之谜的象征,更是陈老为林悦和李世民选择的第一个“星火之路”上的关键节点。
一架低调的私人飞机降落在开罗国际机场。舱门打开,裹挟着沙尘热浪的干燥空气扑面而来。
林悦身着轻便耐磨的卡其色考察服,戴着宽檐帽和墨镜,率先走下舷梯,锐利的目光习惯性地扫视着周围环境。
紧随其后的是李世民,他同样穿着考察服,却难掩那份沉淀千年的独特气度。
他微微眯起眼睛,适应着刺目的阳光,目光第一时间便被地平线上那宏伟的金字塔群牢牢攫住。
“此…便是埃及法老之陵寝?”李世民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震动。
纵使在长安见过大明宫的巍峨,在洛阳见识过天堂的奇巧,眼前这三座纯粹由巨石堆砌、几何线条完美得近乎冷酷的庞然大物,依然带给他强烈的视觉与心灵冲击。
“其势之雄,其形之奇,确非凡俗可比。较之朕之昭陵,更显…磅礴苍茫。”
“是的,陛下,”林悦低声道,调整了一下背包带,“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建造于大约四千五百年前。至今,我们仍无法完全确定古埃及人是如何精确地搬运、切割和堆砌这些巨石的。”
她一边说着,一边引导李世民走向早已等候的车辆。
他们的身份是华夏某顶尖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林悦)和特邀历史顾问(李世民),此行目的是进行一项跨文明的“古代大型工程技术与天文历法关联性”的联合研究项目。陈老动用了最高级别的保密渠道,确保他们行程的隐秘性。
车队驶向吉萨高地。越靠近,金字塔的压迫感越强。
李世民透过车窗,凝视着那由数百万块巨石构成的斜面,阳光在粗糙的石面上跳跃,仿佛每一块石头都封印着古老的秘密。
“林卿,”他忽然开口,声音低沉,“朕观此物,其棱角指向天穹,似有汇聚之意。
周遭天地之气…不,按你们后世的说法,是能量场?似乎…有些异样。”
林悦心中一动。她并未携带大型探测设备,但李世民作为身负龙气、且经历过时空穿越的帝王,其感知力远超常人,甚至可能触及现代仪器尚无法完全捕捉的微妙层面。
“陛下感知到了什么?”
“非是具体之物,”李世民微微蹙眉,指尖无意识地在车窗边缘划过,“是一种…牵引感。仿佛这巨石之阵,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石,在无声地吸纳着什么,又或者…在守卫着什么核心。与朕在长安感应地脉龙气有异曲同工之妙,然其形态更为…刚硬纯粹。”
林悦迅速在平板电脑上记录下李世民的描述,同时连接上研究所配发的、伪装成普通户外手表的高灵敏度环境监测仪。
数据显示,金字塔周围的电磁背景波动确实存在极其微弱的异常,但这在过往的公开研究中也有零星记载,通常被解释为地质结构或游客活动干扰。
“先记录您的直觉,陛下。稍后我们会进行更细致的勘测。”
他们下榻在距离金字塔群不远的一处安保严密的科研营地。
营地位于沙丘环抱之中,由几座坚固的预制舱组成,配备了基础的实验设备和通讯终端。
这里也是陈老通过可靠渠道安排的秘密据点之一。
稍作休整,在埃及合作方派来的顶级考古专家扎西·哈瓦斯等人的陪同下,林悦和李世民开始了对胡夫金字塔外围的初步考察。
烈日当空,沙砾滚烫。李世民拒绝了遮阳伞,坚持徒步。
他步履沉稳,时而驻足,伸手触摸那些被风沙侵蚀了数千年的巨石,指尖感受着石头的冰凉与粗糙的纹理,闭目凝神,仿佛在倾听石头内部的低语。
“陛下?”埃及专家有些好奇地看着这位气质独特的“历史顾问”。
李世民睁开眼,深邃的目光扫过金字塔基座巨大的石块:
“此石采自尼罗河东岸,水运至此。堆砌之法…非纯人力,似有…杠杆与斜面之巧思,然亦需万众一心,号令严明,与朕当年督建洛阳宫时,颇有相通之处。”
他精准地指出了石料来源和运输方式,甚至对建造中可能使用的简单机械原理进行了推断,其见解之精辟,令在场的埃及专家都为之侧目。
林悦心中暗赞,这正是李世民的价值所在——他不仅是一个穿越者,更是一位深谙组织、工程与力量的千古帝王,他的视角本身就是一把开启古代智慧的独特钥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