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像是一般的心理咨询来访者,更像……一个精心策划的谜题。
“你叫什么名字?”林悦轻声问,笔尖悬在纸上,迟迟未落。
“我……没有名字。”女子微微一笑,笑容中却藏着一丝难以捉摸的悲伤,“或者说,我不知道哪一个才是我的名字。”
林悦心头一跳,不动声色地将这一细节记下。
接下来的时间里,女子断断续续讲述着自己的梦境:迷宫般的城市、无尽的走廊、低语的声音、重复出现的面孔……每一句话听起来都很普通,可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却形成了一种令人不安的节奏感——就像一首被编排好的诗,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地落在了不该存在的位置。
“你最近是否接触过某些特定的人或地方?”林悦试探性地问。
“我不记得了。”女子低声回答,“但我总觉得,我在等待一个人。那个人知道我是谁。”
林悦凝视着她的眼睛,那双眼睛清澈而空洞,仿佛深不见底的井口。
她忽然想起母亲失踪前最后的画面:夜市里人潮汹涌,母亲牵着她的手,在人群中突然停下脚步,回头看了她一眼,说:“你要记住妈妈的样子。”
然后,她就不见了。
记忆像潮水般涌来,林悦握紧了桌下的双手。
“你相信记忆是可以复制的吗?”
女子突如其来的问题让林悦猛地回神。
“你说什么?”
“记忆。”女子轻轻重复,“它真的属于我们自己吗?还是只是某个程序里的一串数据?”
林悦没有立刻回答。
她敏锐地察觉到,对方不是在提问,而是在传达某种信息。
一种危险的信息。
咨询结束时,林悦送她出门。
女子临走前回头看了一眼,嘴角扬起一抹若有若无的笑,仿佛完成了一场仪式。
风从海的方向吹来,带着潮湿的咸味。
林悦站在门口,望着她的背影消失在街角,心中泛起一阵寒意。
而在千里之外的宁州小镇图书馆里,沈逸正伏案翻阅一本本泛黄的旧报纸。
他手中拿着一张模糊的照片,拍摄于十二年前,地点是林悦母亲失踪当晚的夜市入口。
照片背景中有个身影,穿着淡蓝色连衣裙,轮廓与林悦极其相似——但那时的林悦才十岁。
他皱眉盯着照片,心跳不自觉加快。
怎么可能?
他翻出手机,给林悦发了条消息:“晚上见面聊聊,我发现了一些线索。”
几乎与此同时,在废弃化工厂外,李锐带领特警小队悄然包围了整栋建筑。
根据匿名举报,这里藏匿着“守望者”残党。
可当他踹开大门的那一刻,只看到一间空荡荡的房间,四壁斑驳,地面满是灰尘,唯一醒目的,是墙上用红漆写下的七个字:
“你们以为赢了吗?”
李锐脸色沉了下来,眼神扫过四周,试图寻找任何遗留物证。
但他知道,他们来晚了。
电话响起,是沈逸。
“我这边有发现。”沈逸语气冷峻,“你那边呢?”
“扑了个空。”李锐咬牙,“但他们留下一句话。”
“哪句?”
“‘你们以为赢了吗?’”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
“小心。”沈逸缓缓道,“有人在戏弄我们。”
夜色降临,林悦回到家中,翻开母亲留下的日记本。
她已经看过无数遍,却仍不愿放弃寻找任何可能的蛛丝马迹。
翻到某一页时,一张纸条滑落。
她低头捡起,瞳孔微缩。
那是一张泛黄的纸,上面写着一组数字和字母组合,看似杂乱无章,但她瞬间认出——这是心理学测试中常用的编码格式。
一种用于唤醒深层记忆的实验代码。
她的心跳加快。
目光落在纸条最下方,隐约可见一行小字:
镜像计划——阶段一启动林悦的手指微微颤抖,那张泛黄的纸条仿佛带着某种不属于现实的重量。
她盯着上面那一串字母与数字组合:M-I-R-R-O-R-01,心跳如鼓。
这正是她在省厅实习时接触过的一种心理学编码——“镜像测试”的初始启动指令。
她迅速打开笔记本电脑,连接私人加密数据库。
输入关键词“镜像”,屏幕闪烁几下,跳出一个古老的视频链接,标题只有两个字:【实验记录 · 2003】。
林悦深吸一口气,点开播放。
画面中是一间冷白灯光下的观察室,四壁封闭,只有一面单向玻璃将空间一分为二。
房间中央坐着一个小女孩,大约七八岁,穿着白色病号服,眼神空洞而安静。
那是——小时候的自己。
林悦猛地站起身,几乎撞翻桌上的杯子。
她的呼吸急促起来,手指死死攥住桌沿,指节发白。
屏幕上继续播放着画外音:“第十三次人格映射测试完成,对象反应稳定,具备高适应性与情绪模仿能力……确认为‘镜像计划’第一阶段唯一成功案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