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的将领们看到多尔衮如此愤怒,都不敢轻易出声,营帐中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气氛。
只有多尔衮沉重的脚步声在回荡,仿佛在诉说着他内心的不甘与无奈。
范文程听了多尔衮的抱怨,心中虽有想法,但也不敢轻易接话。
他微微垂下眼帘,目光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心里暗自想着:
“哼,大清怎么入的关,你们自己难道心里就没有点数吗?”
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过往的那些岁月,回忆起大清入关的种种经历。
每一次入关,都充满了算计与投机。
“山海关那可是重兵把守之地,你们不敢正面强攻,就知道想着法子绕。”
范文程在心中默默腹诽着,
“走野狐岭过独石口,或者走那蜿蜒的古道,沿着河岸小心翼翼地行进到河谷,哪有一次是堂堂正正地正面进攻的?”
他微微摇头,继续在心中想着:
“不是偷偷摸摸地搞偷袭,就是走在准备偷袭的路上。
入关靠的尽是打明国一个措手不及,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或许能得逞一时,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啊。”
想到京城,范文程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轻蔑,
“明国京城的防御真的强吗?
其实根本就不强。
可结果呢?
哪一次旗军真正将京城攻下来了?
自从第一次入关,在京城德胜门吃了大亏之后,就仿佛留下了心理阴影一般,再也不敢轻易靠近京城了。”
“此后,旗军就只敢到处劫掠,见到明国真正的大军就躲得远远的,生怕再次遭遇惨败。”
范文程微微皱眉,语气中带着几分嘲讽,
“就说那第五次吧,当时旗军还沉浸在得意的情绪之中,却不想在天津卫中了周遇吉的埋伏。
要不是周遇吉的军队数量相对较少,恐怕清军这次的损失会更加惨重,哪还能有如今这般还能在这里抱怨的机会?”
范文程轻轻叹了口气,他深知清军如今面临的困境,也明白多尔衮心中的不甘与无奈。
只是,这入关以来的种种行径,早已埋下了诸多隐患,想要改变现状,又谈何容易啊。
洪承畴与范文程站在营帐的一角,默默对视一眼,彼此心中都有着相同的感慨。
洪承畴微微皱眉,缓缓开口道:
“范大人啊,你也知道,所谓‘满人不上万,上万不可敌’,这不过是当初的一个计谋罢了。
后来被晋商在明国大肆宣传,才弄出这么个效果。
可实际上呢,明军中还是有很多人敢于与八旗军对阵的。”
范文程轻轻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无奈之色:
“是啊,洪大人所言极是。
明军中那铁血将军实在太多了,他们作战勇猛,毫不畏惧。
若不是因为文臣党派的相互掣肘,还有那关宁锦战线耗费了太多的军饷,使得军力分散。
想要入关劫掠的话,估计也就和那些蒙人差不多,只能在长城内打转,劫掠一番便也只能退去。”
说到此处,两人都不禁微微叹息。
洪承畴接着说道:
“明国朝堂上,其实清醒的人还是不少的。
早就有人提出放弃辽西走廊,专心经营山海关与万全卫,这样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
可崇祯皇帝啊,就是听不进去啊。
他被那些所谓的‘千古一帝’的忽悠,迷了心窍,一门心思地想要成就那不世之功,只知道不断增加辽饷。”
范文程微微摇头,继续说道:
“这辽饷一加再加,百姓们的负担越来越重,最终导致农民起义军如野火燎原般越演越烈。
而辽西走廊呢,也终究还是没能守住。”
原历史中清军之所以能够入关,还不是因为吴三桂主动放开山海关,引领他们进入大明的地界。
李自成啊,把大明朝堂里的文武大臣都给得罪了个遍,那些人便纷纷与清军勾结起来,共同对付他。
崇祯皇帝一死,明朝北方顿时陷入了彻底的混乱。
至于南明,本有机会维持局面,可谁知朝堂内部争斗那叫一个厉害。
各方势力为了各自的利益,争得你死我活,根本无法做到一致对外。
实际上,真正在为清朝征战的,不就是汉八旗与那些投降的明军嘛。
等到后来汉八旗的人回过味来,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忽然以为自己也能有所作为,就发生了三藩之乱。
若不是吴三桂病死在途中,那满八旗还真不一定能是他们的对手啊。
范文程望着远方,若有所思地说:
“过去五次入关,看起来都蛮顺利,不过是打个措手不及,如今明军有了防备。
这仗啊,居然打成如今这般,还真是世事无常。”
洪承畴轻轻叹了口气,没有再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营帐外,仿佛在思索着这纷繁复杂的历史变局。
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真正展现出强大统治力与卓越治国才能的,并非黄台吉、多尔衮和顺治,而是康熙和雍正这一对父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