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建听闻能调往山西的麻鸭仅有二万二千八百八十一只,不禁微微一愣。
这点数量,连三万都不到,等蝗虫成熟,恐怕一半都难以消灭。
想到这里,他不禁皱起了眉头。
其实,这也是无奈之举。
皇庄原本并非专门饲养麻鸭,只是今年,皇帝允诺在端午节与民同乐,需要大量咸鸭蛋。
才在四月中旬开始四处搜集麻鸭,好不容易才凑到五万五千余只。
后来,又从南直隶购入大量鸭蛋,才保证了顺天府端午时咸鸭蛋的充足供应。
没曾想到了中秋节,皇帝要制作桂花鸭,只是为了卢九德的海师诸人,能够吃上一口家乡的鸭肉,又宰杀了近一万只成年麻鸭。
如此一来,本来可以调配近四万只,如今只能调配这么多麻鸭了。
朱有建心中暗自懊悔,早知道山西会爆发蝗灾,当初就不该制作那么多桂花鸭了。
“需要多久能够将麻鸭运到山西?
人手、车架等事宜由你安排,朕只看结果!
皇庄养殖场若有什么需求,直接找承恩,只要能满足,尽量满足。
此事若能办成,朕允你进入第一层功勋台。”
朱有建说道。
他心里清楚,这么大年纪还能把养殖场经营得井井有条,刘一水着实不易。
给予他一些荣耀,也算是对他的一种肯定,相信他会更加尽力于养殖场。
刘一水听闻皇帝亲口允诺,激动得连忙行大礼谢恩。
他心里明白,就凭自己的年纪,想要获得进入功勋台的一百积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如今圣上亲口应允,这可是莫大的荣宠。
他暗暗发誓,定要将此事办好,日后把养殖场经营得更好,绝不辜负皇上的恩情。
刘一水匆匆忙忙地回顺义皇庄。
朱有建慵懒地躺在摇椅里,却满心不是滋味。
这皇帝当得实在是劳心劳力,蓄塘的事儿要他操心,干旱的问题等着他解决,如今蝗灾又找上门来。
他不禁在心里抱怨:
要那些官员到底有什么用?
“承恩,如今大明需要养多少官员?”
朱有建觉得很有必要弄清楚这个数字。
王承恩听到这个问题,微微一愣。
这问题着实不好回答,大明虽说没有宋朝那般冗官众多;
但宗室数量庞大,他们也属于官体范畴,而且宗室享受的都是王爵待遇。
“主子,据崇祯十五年的登记,大明在册文职官员有六万一千余人;
吏员、衙工约有一百二十万余人;
武职官员十七万余人,募兵四十九万余人;
宗室四十五万余人,宗亲一百一十二万余人。”
王承恩小心翼翼地回答道。
朱有建直接从摇椅上起身,被这庞大的数字惊到了。
他心里盘算着,加上军队士兵也是朝廷发放饷银,这大明吃朝廷俸禄的人怕不是得有五百万之多!
这数字实在惊人,朱有建只觉头大如斗,这皇帝当得可真够憋屈的,居然要养这么多人。
他眉头紧锁,心中满是疑惑与忧虑,开口问道:
“国税入库有多少?”
在他看来,以大明如此庞大的吃皇粮者数量,国税收入怎么着也不能低于两千万两;
再加上其他收入,平均每人一百两银子的开销总不为过吧。
王承恩微微低头,恭敬地答道:
“主子,去岁国税入太仓银,仅一百九十七万折银!”
朱有建听到这个数字,瞬间瞪大了眼珠子,嘴巴张得老大,大脑一片空白,仿佛被五雷轰顶一般。
这和他预想中的数字相差实在太过悬殊。
王承恩见状,继续说道:
“崇祯十六年,三饷总计两千一百六十万两。
辽饷三次讨用共计两千万两,剩余一百六十万两。
周总兵讨走三十万两,马侍郎讨走六十万两;
代王、晋王以修城防为由,又讨走七十万两。”
朱有建只觉浑身冰凉,仿佛置身于冰窖之中。
他下意识地将怀中的狸花猫紧紧抱住,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一丝温暖。
狸花猫也乖巧地缩着爪子,轻轻蹭着他的手心,仿佛在默默安慰着这位满心忧虑的皇帝。
“太仓银成分如何?
各地官吏如何支俸?
各处守军如何领饷?
何处靡费最巨?
诚实说来,朕不怪罪!”
朱有建冷冰冰地吐出这一连串问题,目光直直地盯着王承恩,仿佛要将他看穿。
王承恩只觉一股寒意瞬间窜入体内,仿佛被冰冷的箭矢射中。
他不敢有丝毫隐瞒,赶忙答道:
“主子,地方上对于五品以下官吏衙役,仅给付俸粮折银,这部分资金来源于地税以及各类杂赋派捐。
府分富中平,州县情况皆如此,即便平府州县减员,俸银也还能发放。
至于四品以上官员以及勋爵,由朝廷按照品级给付俸禄,四时八节还有贴补折色银等,这些开支皆出自太仓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