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虑防御和居住功能的基础上,朱有建进一步思考如何将保护区理念融入堡城形制之中。
保护区范围的确定不仅仅是为了抵御外敌,更是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秩序。
堡城的选址要充分考虑周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避免对草原生态造成破坏。
同时,堡城周边可以设置缓冲区域,种植一些防护林带,既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又能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草原生态的平衡。
网格化管理则要求堡城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和协同作战能力。
堡城的形制要便于与其他堡城进行信息传递和物资调配。
可以在堡城之间建立通信系统,如烽火台、信鸽传递等,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
同时,要规划好交通路线,保证物资运输的畅通无阻。
朱有建在纸上勾勒着线条,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棱堡”的模样。
西洋人使用多年的前突类堡垒,此刻在他眼中宛如一颗启明星,照亮了大明在草原防御与轨车建设上的新思路。
皇庄新制的米汁草木灰水泥给了他灵感,这种比水泥混凝土更加坚硬的材料;
配合预制法,能制作出榫卯结构的墙体,以空心砖为基础,实现可移动的堡垒。
朱有建深知,这将是改变大明边防格局的关键。
他在纸上画出五六种不同的形制,每一种都倾注着他对防御与实用的双重考量。
最终,“X”型棱堡脱颖而出。
这种独特的结构,仿佛是大自然与军事智慧的完美结合。
左右内“V”型的设计,如同两只坚实的臂膀,守护着棱堡的两侧。
前后平底“U”型,则像是一张等待猎物的大口,又似一条畅通无阻的大道。
前后平齐的结构,是为了轨车的顺畅通行。
棱堡直接骑跨在轨道上,形成一道坚固的关闸,需要时落闸关闭通道,便能牢牢掌控进出。
在棱堡左右,轨车厢里的货物取走或装载都极为便捷,实现了军事防御与物资运输的高效结合。
棱堡的多层结构更是独具匠心。底层堆放物资,为长期驻守提供充足的补给;
上层用于居住,让士兵们能有一个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
伸出的四臂呈尖顶形式,尖锐的角度让敌人根本无法攀爬。
而四臂上的可行人通道和射击孔,则是防御的利器。
不论敌人从哪个方向发起攻击,棱堡都能利用伸出去的四臂,对敌人展开猛烈的反击。
正背面的城墙架设火炮,对敌人进行远程打击。
当敌人进入保护区,便会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棱堡的布局使得敌人难以逃脱攻击,只能在密集的火力网下瑟瑟发抖。
朱有建看着纸上的“X”型棱堡,心中满是激动。
他仿佛看到了这些棱堡在大明边境和草原上拔地而起,成为守护大明疆土的钢铁屏障。
轨车在棱堡的保护下,安全地穿梭于草原与内地之间,物资得以高效运输,贸易得以繁荣发展。
他深知,这“X”型棱堡不仅仅是一种军事防御工事,更是大明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基石。
它将融合军事防御、物资运输、民生保障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为大明的长治久安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朱有建目光紧紧盯着桌上的“X”型棱堡图纸,脑海中不断思索着如何进一步完善它的功能。
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他立刻拿起笔,在图纸上勾勒起来。
很快,堡顶加装开合式排盾的设计跃然纸上。
这种排盾平时可以折叠放倒,不占用过多空间,也不会影响棱堡的整体外观和日常使用。
而当战事来临,它又能迅速支撑起来,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
排盾的角度经过精心设计,能够有效抵挡敌军的远程火炮攻击,大大增强了棱堡的防御能力。
朱有建深知,在未来的战争中,火炮技术必然会不断发展,射程也会越来越远。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他对棱堡的布局也有了新的规划。
当火炮射程达到更远距离后,棱堡之间可以适当拉大距离,只需保留轨道线路上的棱堡即可。
这样既能保证防御的有效性,又能节省大量的建筑材料和人力成本。
“可以根据轨道铺排,实现轨车运载预制棱堡构件。”
朱有建兴奋地说道,
“轨道延伸到哪里,棱堡就能运到哪里,这无疑会给棱堡的建设带来极大的便利。”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轨车在草原上穿梭,将一座座预制好的棱堡构件运送到指定地点,然后迅速组装成坚固的堡垒。
想到这里,朱有建立刻召来韩赞周。
他将设想述说于韩赞周,详细地讲解了棱堡的设计理念、功能特点以及建造规划。
“韩爱卿,你先行制作出一座棱堡来。
等制作完成后,我们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检验与改良。”
朱有建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信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