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虽然很想让姑姑出席他的婚礼,可是也知道都城本是多事之地,姑姑还是前梁王妃,万一有人认出来,就是欺君之罪。关键是梁王夫妇也上都城来了,是上书皇帝要出席弟弟妹妹们的婚事,一家子骨肉,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皇帝心一软也准了。
因为近来皇家喜事多,不光是梁王夫妇,还有宣王夫妇,楚王母子,也都上都城来了。
十一皇子李景显没来,他接到旨意,不想去都城,就推说身体不舒服。淮安王考虑到王妃淳于氏可能思念都城的亲人,就让王妃领着她两个儿子上都城贺喜。
李景显两个侧妃是皇甫氏的姑娘,皇甫氏全族获罪,她两人因为是出嫁了的姑娘,没有参与过家里事,因此免了责。她们现在胆小谨慎,孩子也不敢生,主要靠着淮安王跟姑母的微弱情意,才能在淮安王府立足,一点也不愿意上都城。
有王元娘坐镇,良玉的奔忙,青州、密州等地的秋收工作很顺利,到了八月底,基本结束,给工人和老兵结算了工钱。王霆也请了几天假,去都城参加他哥的婚礼。小白先生暂时接手两州的事务,忙得不亦乐乎,脚不沾地了。
王元娘住到广平村良玉那里,良玉的大女儿已经快一岁了,正是好玩的时候,王元娘天天抱着玩。良玉就指导山庄的人种冬小麦和油菜,在姑姑的帮助下,还扩建了几个土大棚,种反季节蔬菜和菌类。
良玉在与姑姑闲聊时,随口问了一句:“小姐,您最喜欢刺史大人,怎么他大婚,您倒不肯前去参加了。就算是怕跟梁王打照面,也不妨碍您在都城帮忙张罗几天啊?”
王元娘愣了半晌,才幽幽地道:“本君只不过是个姑姑,哪有人家的爹娘重要?人家的爹要为王氏全族考虑,怕摊上欺君之罪。人家的娘从来都不喜欢本君,儿子都不想让看,本君要是出现了,大家都不高兴,何苦呢?”
良玉沉默了,人最怕什么?享受你给的好处,却觉得你拿不出手,又要处处踩着你的头。尤其这些人还是你自以为是的亲人,好像豆腐掉进灰堆里,打不得,吹不得。
王元娘闲着没事的时候,给村里驯教了几十只狼狗,几只海东青,帮助巡山。当初留下杰哥的四个儿子都长大了,真吸引来了伴侣,如今生了两三窝了,这些海东青天天在两地飞着觅食。天气不好的时候,会向良玉要些吃的,跟她很亲近。
王元娘许诺:“良玉,你辛苦了。姑姑会跟王雷王霆说一声,潜秀山给你百分之一的股份。这山上的产业很大,百分之一也能让你们母女生活的宽松富足。”
良玉自然不肯要,再三推辞,王元娘非常坚持:“姑姑说了就算,你们都得听。哪有只让人付出,不给人回报的道理,那样不是处长之法。你的心情姑姑知道,要是单纯你我之间好说,不用太计较。这不是还有小白先生在,大面上要过得去。有了利益,白先生也会心甘情愿些。”良玉无奈,只能点头。
随后,王元娘开始让良玉出面收粮,无论是麦子、谷子、稻子、黄豆都可以。价格随行就市走,今年的粮价比去年贵上一倍多。青州固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了,都城的旱情缓解,朝廷今年也没有向鲁地多征粮。可是,其他的几州旱情依旧,江南一带还发了大水,粮食金贵,一天一个价。
王元娘收粮,不过是仗着空间之利,安全可靠,又省了运输费用。这种有灾有难的年景,路上多流寇和难民,这些人见了粮食,比蝗虫过境还可怕,拼命要抢的。不是安西袁氏或陇右长孙氏那样有武力,能调兵的人家,谁敢押运粮草上路啊?
鲁东忙得差不多时,王元娘准备去一趟安东都护府二部,看望二舅父,顺便指点二舅多跟靺鞨六部买些稻谷、甜菜、松木、煤炭之类的东西。
去年二舅把响响送去当兵士们工钱的地瓜和洋芋当种薯用了,从平州到营州一带,开了荒地就种植。幸亏良玉知道了,赶紧跑去给那些人培训了种植技术,才没有浪费。不然,把整颗地瓜或马铃薯埋下去,出一堆乱苗,能有好收成才怪。
都城里的气氛很好,大旱之年平稳渡过,秋收之后,百姓种下夏粮,心里松一口气。开始在山上承包着挖树坑,准备到春天种杨树。因为朝廷提倡种树,种活十棵树,奖励一斗粮,全家种活三百棵,除了粮,再多奖一斗盐,明年秋天兑现。
王尚书通透,有好处先想着自己老亲家,借了人家不少光,得知道好。他建议让吴王殿下的庄园里,今年种冬小麦时种的稀疏一点,留出较宽的阡陌来,年前就找人种杨树苗。只要找一些大拇指粗细的杨树枝,剁成半尺长的段,接一定间距插扦上就可以。之后正常浇水施肥,后年春季就能当树苗卖,又响应朝廷号召,又能得不少钱,岂不是一举两得。
吴王听了高兴,还得有明白人指点,人生最大的运气就是总能遇见明白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