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青年》一问世,就得到了《中国青年》主办人之一的肖楚女的重视和支持。他在《中国青年》第三十六期“新刊批评”栏内,向全国广大青年介绍和推荐《贵州青年》,指出“是贵州人为了要求贵州前途底光明而办的”,并撰文对逸群《贵州问题的先决问题》一文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说:“这是一个何等周到的政治见解,何等远虑的革命态度!”
逸群在与肖楚女、恽代英等同志的接触和交往中,建立了亲密的革命友谊,进一步靠拢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秋,逸群到广州黄埔军校后不久,经鲁易和吴明(陈公培)的介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在党的领导下,他积极从事党的宣传工作和中国青年军人运动的组织工作,将全部精力和智慧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在黄埔军校的革命活动
1924年1月,孙中山先生召开国民党“一大”,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开始第一次国共合作。5月,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于广州黄埔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中国共产党从全国各地派了许多优秀党员、团员和先进农工青年到该校工作和学习。
这年秋天,周逸群怀着要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进行革命的武装斗争的信念,投笔从戎,立即奔赴大革命的策源地广州。他从上海来到广州,见到了先期到达黄埔军校的李侠公,旧友重逢,畅叙情谊,逸群欣然命笔写下了一首七绝诗,表达他坚强的革命决心:
废书学剑走羊城,
只为黎元苦匪兵。
斩伐相争廿四史,
岂无白刃可亡秦?!
10月,逸群进入黄埔军校第二期辎重队学习。首先结识了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并开始了革命的亲密合作。这时,党在黄埔军校的组织是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在第一期学生结业以后,党的特别支部进行了改选,组成新的特别支部。恩来与逸群俩同时担任了特别支部宣传干事。逸群一方面认真攻读革命理论,刻苦钻研军事技术;一方面积极从事党的宣传和青年军人运动的组织工作。
为了把黄埔军校的进步青年军人团结在党的周围,逸群与蒋先云、李劳工等共产党员于1924年底成立“火星社”。它是黄埔军校成立初期党的秘密革命团体,是效法列宁创办《火星报》而定名的。参加的成员是学生中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进步学生。逸群通过“火星社”,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进步力量,开展革命活动,做了大量工作,在军校学生中影响很大。1925年初,军校国民党特别党部进行第二届选举,“火星社”发动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参加竞选活动,结果逸群当选为执行委员,并担任常务委员,主持日常工作。身为校长的蒋介石因落选而狼狈不堪。
逸群来到黄埔军校,没有赶上开学典礼。听说孙中山先生主持了黄埔军校开学典礼并作了重要讲话。他讲到关于国共两党紧密合作,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实现民主革命而奋斗的主张。逸群深以不得见到和聆听中山先生的讲话为憾事,于是他和李侠公联名写信给中山先生,表达殷切求见的心情。几天后,中山先生在大元帅府召见了他们。中山先生首先赞许逸群和侠公投奔广州参加革命的行动,特别是对逸群在日本庆应大学学习后又来当“武学生”给予很大的鼓励。接着,谈到创办黄埔军校,建立革命军的道理,以及实行国民党改组的原由,痛斥了顽抗改组、反对三大政策的国民党右派。逸群平常沉默寡言,那天,他胸有成竹地向孙中山先生提出许多问题,其中提出:“中山先生决心北伐,目前北洋军阀投靠帝国主义,势力大,革命军能够战胜吗?!”所先生不作答,反问逸群:“你说说?”逸群说:“光靠革命军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联合工农的力量,武装工农,才能取得胜利。”他滔滔不绝的讲话使中山先生连连点头,表示赞赏。谈话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孙先生对他们说:“你们这些青年娃娃,不要以为我是大元帅,你们的前途是很远大的嘛!”“希望寄托在你们青年身上!”
在中共黄埔特别支部领导下,为进一步加强党在革命青年军人中的团结,以“火星社”为基础,开始筹建更广泛的革命青年军人组织“青年军人代表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1925年2月1日,正式成立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简称“青军会”),逸群是负责人之一。“青军会”的任务是“领导一切被压迫的民众,向一切帝国主义和一切军阀进攻;深入一切军人群众,告诉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他们所受的痛苦;努力同农工群众联合,结成农工的严密的联合战线。以建设一个统一的坚固的国民革命政府,和有革命纪律的革命军”,“把中国从帝国主义和军阀双重压迫之下解放出来”为宗旨。1925年9月,第二期结业后,党派逸群担任“青军会”主席,专职从事青年军人的组织领导工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