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术兴汉》
第一章:朝堂风云起
西汉的朝堂之上,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格洒落在地面,却驱散不了那凝重的气氛。汉武帝刘彻端坐在龙椅之上,剑眉微蹙,深邃的眼眸中透着思索与忧虑。此时的汉朝,虽经文景之治,国力渐强,可思想领域却依旧百家争鸣,各学派纷争不断,这让一心想要加强中央集权、让大汉走向更为辉煌境地的刘彻深感困扰。
丞相卫绾出列,恭敬地行礼后,缓缓开口道:“陛下,如今我大汉四方渐平,然思想繁杂,臣民各遵其道,长此以往,于陛下政令推行、国家一统多有不利啊。”卫绾的话,让朝堂上的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起来,有赞同地点头的,也有眉头紧皱若有所思的。
刘彻微微点头,沉声道:“众卿家,朕亦有此忧,不知可有良策?”
这时,一向以博学多识闻名的董仲舒上前一步,他身着一袭青衫,头戴儒冠,面容儒雅却透着坚定,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言一出,朝堂瞬间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董仲舒。
董仲舒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儒家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究仁、义、礼、智、信。若以儒家思想为正统,上可使陛下的诏令更顺遂地推行,下可让百姓明礼守序,利于我大汉江山永固,加强中央之权柄啊。”
不少大臣听后,开始议论纷纷,有人觉得此举甚好,能让天下思想归一,便于管理;可也有黄老学派的大臣站出来反对,称道家无为而治才是让大汉休养生息、长治久安的根本,贸然独尊儒术,怕是会引发诸多变数。
刘彻没有立刻表态,只是让众人退下,自己则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接下来的几日,他不断翻阅各学派典籍,权衡利弊,脑海中反复回荡着董仲舒的那番话。
第二章:决意尊儒术
经过几日的深思熟虑,汉武帝再次召集大臣们上朝。朝堂之上,气氛比之前更加紧张,众人都在揣测着陛下的心意。
刘彻目光坚定地环视众人,缓缓开口道:“朕思来想去,决意采纳董仲舒之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在空旷的大殿中回响。
那些原本反对的大臣还想再谏言,刘彻抬手制止了他们,接着说道:“朕深知此举关乎重大,然如今大汉欲图强盛,需得思想一统,政令畅通。儒家之术,于家国秩序、人伦纲常皆有精妙阐释,正合朕意,也契合我大汉发展之需。”
既然圣意已决,大臣们也只能纷纷称是。随后,汉武帝便开始着手安排一系列推行儒术的举措。首先,便是在长安设立太学,这太学的选址、规模、师资等诸多事宜,都需要细细考量。
刘彻亲自选定了一处开阔之地,命能工巧匠开始营建太学。而对于太学的师资,更是从各地征召那些精通儒家经典的大儒。消息传开,不少饱学之士纷纷赶赴长安,渴望能在太学中一展所学,为大汉培养人才贡献力量。
同时,朝廷也开始下令,要求各地郡县推举有学识、品德优良的年轻子弟来长安太学学习,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期望他们学成之后,能回到地方,将儒家思想传播开来,辅助地方治理。
第三章:太学初建成
数月后,太学终于建成。那是一片宏伟的建筑群,红墙黛瓦,飞檐斗拱,透着古朴而庄重的气息。大门之上,“太学”二字苍劲有力,彰显着它在大汉的重要地位。
太学内,一间间教室宽敞明亮,摆放着整齐的书案和蒲团。庭院中,绿树成荫,还有一方小小的池塘,荷叶田田,鱼儿在水中自在游弋,营造出了绝佳的学习环境。
各地举荐而来的学子们陆续抵达长安,进入太学。他们大多都是意气风发的少年郎,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这些学子们身着统一的学子服饰,头戴方巾,见面互相行礼问候,言谈间皆是对儒家经典的见解和对大汉未来的期许。
第一日开课,数位大儒走上讲台,他们手持书卷,先是讲述了太学建立的意义以及汉武帝对他们的期望,而后便开始讲解《论语》《诗经》等儒家经典。学子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提笔记录下重点内容,或是举手提问,课堂气氛热烈而有序。
而在太学之外,朝廷也在大力宣扬儒家思想。在长安城的大街小巷,都张贴着宣扬儒家教义的告示,还有官员们在市井之中讲解儒家倡导的孝顺、仁爱等理念,引得不少百姓驻足聆听,渐渐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四章:儒术渐兴盛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学培养出的学子们开始陆续回到各地。他们有的进入了地方官府,成为了辅佐官员治理一方的得力助手;有的则在乡里开办私塾,将自己所学的儒家经典传授给更多的孩童。
在地方上,尊崇儒家思想的风气日益浓厚。邻里之间,若是发生了争执,人们开始用儒家的“礼”来化解矛盾,不再像从前那般争吵不休。百姓们也更加注重孝道,家中长辈备受敬重,赡养老人蔚然成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