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太子驷跟着孝公的车架外出巡视,看到田间百姓们忙碌的身影,那一张张满是汗水却洋溢着希望的脸庞,让他心中触动不已。他转头对身旁的公子虔说道:“太傅,以往我总觉得卫鞅的新法太过严苛,可如今看到百姓们这般安居乐业,秦国如此繁荣昌盛,或许,这新法真的是能让秦国强大起来的良策啊。”
公子虔听了,心中五味杂陈,沉默了片刻才回道:“太子,新法虽有成效,可也触动了太多旧贵族的利益,日后恐生变数啊。”
太子驷微微皱眉,若有所思地说:“可若为了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而让秦国再次陷入衰弱,那岂不是得不偿失?我身为秦国的太子,日后继承大统,理应为秦国的长远发展考虑才是。”
公子虔看着太子驷,心中暗叹,这孩子终究还是被卫鞅变法的成果影响了,可他也明白,太子说的并非没有道理。如今秦国的局势,已不是他们想阻拦就能阻拦得了的了。
回宫之后,太子驷主动找到卫鞅,向他请教新法的诸多事宜。卫鞅见太子有心了解变法,心中甚是欣慰,便耐心地为太子讲解着每一项法令的初衷、实施过程以及带来的成效。
太子驷认真地听着,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两人一谈便是数个时辰。末了,太子驷起身行礼,诚恳地对卫鞅说:“商君,此前是我年幼无知,对您多有误解,如今我深知这新法对秦国的重要性,日后还望您能多多教导我,助我成为一位能让秦国继续繁荣昌盛的君主。”
卫鞅赶忙回礼:“太子聪慧好学,日后必成大器,臣定当竭尽全力辅佐太子,为秦国的未来鞠躬尽瘁。”
从那以后,太子驷时常向卫鞅学习,对新法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这让卫鞅对秦国的未来又多了几分信心,可孝公的病情却依旧在不断加重,秦国的局势也愈发紧张起来。
第四章:孝公驾崩
尽管太医们想尽了办法,用上了各种珍贵的药材,可还是没能挽留住孝公的生命。那一日,栎阳的天空仿佛都蒙上了一层阴霾,整个都城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
孝公躺在病榻之上,气息奄奄,他强撑着最后一丝力气,将太子驷和卫鞅叫到跟前。他看着太子驷,眼中满是慈爱与期望:“驷儿,为父走后,你要做一位明君,好好治理秦国,切不可辜负了秦国百姓的期望,要继续推行新法,让秦国更加强大啊。”
太子驷泪流满面,跪在榻前,紧紧握着孝公的手:“父王放心,儿臣定当谨记您的教诲,定不会让您失望。”
孝公又看向卫鞅,目光中尽是信任与托付:“卫鞅,寡人将秦国和太子都托付给你了,你要好好辅佐他啊……”
卫鞅早已泣不成声,磕头回道:“君上放心,臣万死不辞,定护秦国周全,助太子成就霸业。”
说完,孝公缓缓闭上了双眼,溘然长逝。整个宫殿里顿时哭声一片,太子驷伏地痛哭,卫鞅亦是悲痛欲绝,他们都知道,秦国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君主,而未来的路,将充满艰难险阻。
孝公的葬礼办得极为隆重,秦国百姓们自发地涌上街头,为这位带领他们走向富足生活的君主送行。各国诸侯也纷纷派使者前来吊唁,他们在感慨孝公离世的同时,也都在暗中观察着秦国接下来的动向。
第五章:权力博弈
孝公下葬之后,朝堂之上的局势愈发紧张起来。甘龙等旧贵族们觉得时机已到,开始在朝堂上公然对卫鞅发难,要求废除新法。
甘龙率先出列,奏道:“太子殿下,先王在位时推行新法,虽有一时成效,可如今也弊端尽显啊。百姓们苦不堪言,士族们怨声载道,长此以往,秦国必将大乱。臣恳请殿下废除新法,恢复旧制,以安民心。”
卫鞅一听,当即反驳道:“太傅此言差矣!新法推行以来,秦国粮食产量大增,百姓富足,军队战斗力强盛,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那些所谓的‘弊端’,不过是旧贵族们为了维护自身私利而编造的借口罢了。若此时废除新法,秦国必将前功尽弃,再次陷入衰弱,还望殿下明察。”
太子驷坐在王座之上,眉头紧皱,心中权衡着利弊。他深知新法对秦国的重要性,可甘龙等人在朝中势力也不容小觑,他一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公子虔也站出来附和甘龙:“殿下,卫鞅变法以来,对我等公族诸多打压,如今先王已逝,难道还要任由他这般肆意妄为下去吗?还请殿下为我等公族做主啊。”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支持新法和反对新法的两派吵得不可开交。卫鞅看着这混乱的局面,心中明白,若不拿出些有力的举措,新法恐怕真的会有危险。
于是,他向太子驷奏请,将这些年来变法的成效以及各地百姓拥护新法的证据一一呈现在众人面前。那些详实的数据、百姓们感激新法的书信,让不少原本摇摆不定的大臣们开始倾向于支持新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