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父歇息吧。”太子驷站起身,“国事,容孤再想想。”
公子虔盯着他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阴鸷。
四、夜色中的暗流
月上中天时,卫鞅的府邸依旧灯火通明。长史捧着刚拟好的布告,看着自家大人在地图上圈点——那是准备在关中修建的水渠,墨迹未干,还带着墨块的清香。
“大人,新君今日未表态,怕是……”长史欲言又止。
卫鞅放下笔,指腹蹭过地图上的泾水:“新君在东宫时,常去民间看农事。他知道新法的好处。”话虽如此,他却看向窗外,那里的槐树影影绰绰,像极了旧贵族们藏在暗处的眼睛。
三日前,他派去商於的密探回报,当地贵族正在铸造兵器,借口是“防备山匪”。而就在半个时辰前,栎阳令匆匆来报,说甘龙的门生在市集上散布谣言,说卫鞅要趁国丧作乱。
“让军中的人盯紧些。”卫鞅拿起布告,在末尾盖上印信,“水渠的事不能停,春耕前必须动工。”
长史接过布告,忽然道:“大人,属下听说……太子当年因私藏旧玉被处罚,心中对您……”
“法不容私。”卫鞅打断他,声音里听不出情绪,“便是太子,也不能例外。若因此记恨,那他便不是合格的君主。”
窗外传来夜露滴落的声音,卫鞅望着案头那卷《法经》,想起初遇孝公时,这位君主眼中的炽热:“寡人要的是强秦,哪怕粉身碎骨。”如今孝公去了,这份炽热,能在新君眼中延续吗?
五、黎明前的抉择
后半夜,太子驷的书房仍亮着灯。他翻看着卫鞅送来的账册,上面记着变法十年的收成:第一年,亩产粟米二石;第五年,四石;去年,已经到了五石三斗。而在另一边,是甘龙呈上的宗室名册,被剥夺封地的贵族有七十三家,其中十二家已经败落。
他忽然想起去年秋天,微服出巡时看到的景象。渭水岸边的农夫们在田里忙碌,田埂上插着小木牌,写着各家的名字和亩数。一个老农告诉他,自家因军功得了五亩良田,儿子在军中做了百将,今年能娶上媳妇了。那笑容里的满足,是他在宫廷宴会上从未见过的。
可昨日在宫门口,他遇见了当年教他读书的太傅。老人颤巍巍地递上一块发霉的饼子:“臣家中已经三日无粮了。新君,看在老臣教您识过字的份上,救救宗室吧。”
饼子上的霉斑像极了朝堂上那些争执的面孔,让他一阵反胃。
天快亮时,太子驷终于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了窗。冷冽的空气涌进来,带着远处市集的喧嚣——那是早起的商贩在卸货,是赶车的车夫在吆喝,是新法带来的、生机勃勃的喧嚣。
他想起父亲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守住秦国,守住……法。”
内侍听见动静进来伺候,见新君望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轻声道:“君上,该准备朝会了。”
太子驷转过身,眼中的犹豫已消失不见。他拿起案头的两份奏疏,将它们并排放好,然后对侍立的内侍说:“传孤旨意,召卫鞅、甘龙、内史……还有所有卿大夫,辰时三刻,太庙议事。”
内侍低头应是,退出去时,看见新君拿起那枚象征王权的玉圭,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殿外的晨雾正在散去,阳光穿透云层,照在太庙的金顶上,折射出刺目的光芒。
这场持续了十年的变法,在新君登基的第一个黎明,即将迎来最关键的考验。而无论是阶下的旧贵族,迎来立于晨光中的卫鞅,都知道,今日的太庙,将决定秦国未来的走向。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历代风云五千年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