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满笑着摆手:“不用谢,都是乡里乡亲的,互相帮衬是应该的。‘众人拾柴火焰高’,要是刚才大家都不管,那商人说不定真的会砸了你的摊子。”
一旁的陈禾看得目瞪口呆,他没想到父亲平时挂在嘴边的谚语,竟然能在这种时候派上用场。他拉了拉陈满的衣角:“爹,你刚才说的那些话,都是以前听爷爷说的吗?”
陈满点头:“是啊,这些话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虽然简单,可都是道理。就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做生意得讲诚信,做人也一样,不能为了一点利益就不讲道理。”
说话间,有几个妇人来买陈满的蔬菜,陈禾主动上前招呼,还学着父亲的样子,跟她们说:“婶子,这黄瓜刚摘的,新鲜得很,‘吃菜要吃鲜,买货要趁早’,您要是今天不买,明天可能就没这么好的了。”
妇人们被陈禾逗笑了,纷纷挑了好几斤蔬菜。陈满看着儿子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那些老辈人传下来的谚语,就像一颗颗种子,已经在儿子的心里发了芽。
第三章 学堂里的启蒙
夏收过后,陈满送陈禾去了镇上的学堂。学堂的先生姓孔,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者,头发花白,戴着一副旧眼镜,手里总是拿着一本线装的《论语》。
第一天上课,孔先生没有教孩子们读书写字,而是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吗?”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有的说“为了当官”,有的说“为了挣钱”,还有的说“为了让爹娘高兴”。陈禾坐在角落里,想起父亲常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刚想开口,却被孔先生打断了。
孔先生摆了摆手,示意孩子们安静,然后缓缓说道:“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可都不是最根本的。老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读书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明白道理,学会做人。就像咱们秦地的百姓,虽然大多不识字,可他们嘴里常说的谚语,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说着,孔先生在黑板上写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个字,对孩子们说:“你们谁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陈禾立刻举起手,站起来大声说:“先生,我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付出了努力,才能有收获。就像我爹种庄稼,春天的时候松土、播种、浇水、施肥,到了秋天才能收获粮食。要是春天不干活,秋天就什么都得不到。”
孔先生点了点头,赞许地说:“说得好!陈禾同学说得很对。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种庄稼,也适用于读书。你们现在每天来学堂读书,就像春天播种一样,只有认真听讲、努力学习,将来才能学到知识,成为有用的人。”
接着,孔先生又给孩子们讲了“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谚语,告诉他们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他还说:“这些谚语都是咱们秦地百姓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智慧,虽然简单易懂,可里面的道理却能让人受益终身。你们要记住,不管是读书还是做人,都要多听老辈人的话,多学这些有用的道理。”
陈禾在学堂里,不仅学到了读书写字,还对那些从小听到大的谚语有了更深的理解。有一次,学堂里组织孩子们一起打扫院子,有几个调皮的孩子偷懒,不愿意干活。陈禾想起孔先生讲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主动对他们说:“咱们一起干活,一会儿就能打扫完,要是就靠几个人,天黑都干不完。‘人心齐,泰山移’,咱们团结一点,很快就能完成任务。”
那几个孩子听了陈禾的话,不好意思地拿起扫帚,加入了打扫的队伍。不一会儿,院子就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孔先生看到后,对陈禾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还在课堂上表扬了他。
陈禾心里美滋滋的,他越来越觉得,那些流传在秦地民间的谚语,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第四章 灾荒中的守望
这年冬天,秦地遭遇了罕见的旱灾,从入秋开始就没下过一场像样的雨,渭水的水位降到了历史最低,地里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村民们看着干裂的土地,脸上满是愁容。
陈满家里的存粮也不多了,他把家里的粮食仔细地分成一份份,每天只吃很少的一点。陈禾看着父亲日渐消瘦的脸庞,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对陈满说:“爹,我去山上挖点野菜吧,说不定能找到能吃的东西。”
陈满叹了口气,点了点头:“去吧,注意安全,早去早回。‘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咱们还活着,就有希望。”
陈禾拿着篮子,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去了山上。山上的草早就枯黄了,野菜更是难找,他们找了大半天,才挖了一点点能吃的野菜。回到村里,他们看到王大娘正站在村口,手里拿着一个布袋,里面装着一些黍米。
“禾儿,你们回来了?”王大娘看到他们,连忙迎上来,“这是我家仅剩的一点黍米,你们分着吃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