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的晨雾还没散,蒋墨萱已蹲在秧田边,指尖轻轻拂过新苗的叶尖。昨夜刚浇的溪水还凝在叶上,被她一碰,便顺着叶脉滚进泥土里,像颗舍不得离开的泪。她种的秧苗比旁人的密些,株株都朝着太阳的方向歪,柳七说这是“同知的性子,连苗都带着股犟劲”。
“看你把苗侍弄得,比自己的官袍还上心。”覃雪梅的声音从田埂上传来,她臂弯里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摘的黄瓜,碧绿水嫩的,藤须还缠在篮沿上。她穿着件靛蓝布衫,裤脚沾着菜园的湿泥,走到秧田边时,发间的归雁簪在晨光里闪了闪——那是慕容向晚昨日寻回来的,簪尖还缠着圈青线。
蒋墨萱直起身,额角的汗混着雾水往下淌,笑起来时露出点孩子气的得意:“你看这第三垄,比别处高半寸呢。”她伸手去接覃雪梅递来的黄瓜,指尖擦过对方的掌心,两人都顿了顿,忽然想起双龙沟潭水里的光景,那时也是这样,指尖相触时,比潭水更烫的,是心底的潮。
菜园就在秧田东边,覃雪梅种的瓜藤已爬满了竹架,碧叶间坠着的小黄瓜像串绿玉。她弯腰去掐疯长的侧枝,布衫后襟被扯得绷紧,露出的腰臀曲线在晨雾里若隐若现,却不如她专注的神情动人——睫毛上的雾珠,沾着泥土的指尖,还有偶尔对瓜藤说的“再长快点”,像在对个调皮的孩子说话。
“慕容大哥呢?”蒋墨萱咬了口黄瓜,脆甜的汁水溅在唇角,像沾了点晨露。覃雪梅直起身,用袖口擦了擦她的嘴角,动作自然得像在打理自己的瓜藤:“在谷仓帮柳七记账目,说你昨夜写的诗里‘瓜藤缠竹架’那句,倒像在说我们。”她忽然笑起来,眼角的朱砂痣在晨光里跳,“你说,是你的秧苗离不得水,还是我的瓜藤离不得架?”
蒋墨萱的耳尖腾地红了。她望着竹架上缠绕的瓜藤,忽然想起昨夜竹舍里的事——慕容向晚的手掌覆在她后背时,她的心跳像被瓜藤缠住的竹架,又稳又急。“都离不得。”她含糊地说,指尖无意识地抠着秧田的泥,“就像……就像柳州离不得漓江。”
日头爬到竹架顶时,慕容向晚提着水壶来了。他先给蒋墨萱的秧田浇水,水流顺着她犁出的垄沟蜿蜒,像条银蛇钻进新苗根下;又帮覃雪梅给瓜藤松绑,指尖拂过缠得太紧的藤须时,动作轻得像怕弄疼了它们。“柳七说,”他忽然开口,目光在秧苗与瓜藤间转了圈,“要在田边搭个凉棚,夏天好歇脚。”
蒋墨萱望着他沾泥的指尖,忽然想起他昨夜帮自己挑木刺的模样,疼是真的,暖也是真的。覃雪梅则摘下个最大的黄瓜,用溪水冲了冲递给他,瓜皮上的水珠滚进他的袖口,像颗调皮的星。“凉棚的柱子用楠竹,”她提议道,“就像我们在双龙沟搭的临时窝棚。”
三人坐在田埂上分食黄瓜时,溪水流过的声音里,忽然混进孩童们的笑闹。原来是赵虎带着孩子们来认秧苗,有个小娃指着蒋墨萱的秧田喊:“这苗长得直,像同知姐姐!”又指着覃雪梅的瓜藤笑,“这藤缠得紧,像雪梅姐姐!”
蒋墨萱被说得笑起来,伸手去挠那孩子的痒,腰间的银镯叮当作响。覃雪梅则把瓜藤往竹架上又缠了缠,忽然对慕容向晚道:“你看,秧苗要直,瓜藤要缠,原是各有各的活法。”他望着她俩,一个在秧田边笑得明媚,一个在竹架旁眼神温柔,忽然觉得,这新田与菜园,早把三人的日子缠在了一起,像瓜藤绕着竹架,秧苗恋着溪水,分不开,也无需分。
暮色漫上竹架时,蒋墨萱的秧田浇完了最后一垄水,覃雪梅的瓜藤也都松了绑。慕容向晚扛着锄头往竹舍走,身后跟着她俩,蒋墨萱手里攥着片稻叶,覃雪梅臂弯里挎着新摘的黄瓜,三人的影子被夕阳拉得老长,在田埂上交叠成一片——像幅刚画好的田园图,有苗,有藤,有溪,还有藏在晚风里的,说不尽的温柔。
竹舍的油灯跳了跳,将蒋墨萱与覃雪梅的影子投在竹墙上,忽明忽暗。蒋墨萱正将晾干的诗稿叠起,颈间的碎发随着动作轻轻晃动,扫过细腻的肌肤,泛起层极淡的粉。那片肌肤本就嫩得像刚剥壳的荔枝,被炉火烘出的暖意一熏,更透着种莹润的白,连耳廓下的淡青色血管都隐约可见。
“这页写得最妙。”覃雪梅凑过来看诗,肩头的靛蓝布衫往下滑了半寸,露出的肩头圆润如玉,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她的肌肤是那种透着健康的雪白,像滇西雪山上晒过太阳的玉,带着点温暖的质感,与蒋墨萱颈间的凉滑截然不同,却同样引人目光。
蒋墨萱偏头时,鼻尖差点撞上她的肩。她能闻到覃雪梅发间的草木香,混着布衫上的皂角味,忽然想起双龙沟的潭水——那时覃雪梅的肩头浸在水里,水珠滚落时,肌肤白得晃眼,像月光碎在了上面。“你的肩,”她没忍住,指尖轻轻碰了下那片肌肤,“比木府的羊脂玉还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