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刚被触到胃脘部就“哎哟”叫了一声,腹肌绷得紧紧的。“这里头啊,全是没化掉的零食,堵得像条被垃圾塞满的小河。”岐大夫转向刘女士,“别着急,孩子这是积滞化热,先得把‘垃圾’清出去,再给脾胃松土。”
他沉吟片刻,开始抓药:“开胃进食汤得改改,去丁香、木香这些温燥药,加些清热的。六君子汤留着,但人参得换成太子参,小孩子气阴易伤,太子参更平和;白术用炒白术,健脾止泻;茯苓改茯神,还能安神助眠。”
说着,他取出山楂和炒麦芽:“这两味是消肉食积滞的能手,《本草纲目》说山楂‘化饮食,消肉积’,炒麦芽‘消化一切米、面、诸果食积’,配上炒神曲,三仙汤齐了。”
又抓了几片厚朴花:“这比厚朴更轻灵,行气而不燥,适合孩子娇嫩的脾胃;藿香用佩兰代替,化湿又带清香气,孩子更容易接受;再加连翘和竹叶,清中焦的郁热,就像给烧过头的灶膛泼点凉水,降降火。”
刘女士看着药包里的酸梅:“这是……”
“特意加的乌梅,”岐大夫笑道,“酸能生津,又能开胃,《本草逢原》说它‘酸收而兼收敛脾气’,配点生甘草,就是简易的酸梅汤底子,孩子爱喝。记住,药要煎得清淡些,像喝茶一样少量多次喝,别强求一次喝多。”
他又叮嘱:“这三天只能吃烂粥、面汤,煮的时候加两片生姜,温中和胃。千万别再给零食,水果也得停了,尤其是西瓜这类寒凉的。等舌苔退了,能正常吃饭了,再慢慢加蔬菜。”
送走母子俩时,小男孩忽然回头喊了句:“大夫爷爷,你的药闻着像酸梅汤!”岐大夫哈哈大笑,冲他挥挥手:“喝了这碗‘特制酸梅汤’,保证你能跟夏令营时一样活蹦乱跳!”
望着他们的背影,学徒小王忍不住问:“师父,小孩积滞怎么还用六君子汤?不是该先消食吗?”
“傻小子,”岐大夫用镊子敲了敲药罐,“《景岳全书》说‘善治者,治其所以不治’。孩子脾胃本虚,才会饮食稍有不慎就积滞,就像地力不足的田,稍微多施肥就烧苗。消食是治标,健脾才是治本,所以得攻补兼施。”
三、梅雨后的蒸笼
入梅后的第五天,雨脚始终没停。岐仁堂的青砖地泛着潮气,墙角的艾草香与药味混在一起,倒也清爽。下午来了位拄拐杖的陈大爷,蓑衣上还滴着水,一进门就连连咳嗽,声音重浊,像破锣在响。
“岐大夫,救救我这老胃吧!”陈大爷一屁股坐在竹椅上,直喘粗气,“前阵子闹肠炎,挂了几天水,烧是退了,可这胃口彻底没了。看见饭菜就恶心,肚子胀得像个吹满气的皮球,夜里睡觉都不敢平躺。”
他掀起衣襟,露出微微隆起的腹部,用手指敲了敲,发出“嘭嘭”的闷响。“大便也不通,好几天才一次,跟羊屎蛋似的。”
岐大夫递过一杯温热的姜茶:“大爷,您这是湿困脾胃了。梅雨季湿气最重,脾喜燥恶湿,就像面团沾了水,越揉越黏。前阵子肠炎好比用水冲地,虽然冲掉了脏东西,可也把脾胃的阳气冲散了,湿气趁机就钻了进来。”
诊脉时,寸口脉濡缓无力,关脉尤其沉滞。看舌苔,白厚而水滑,舌边有明显齿痕。“《金匮要略》讲‘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您这脾胃就像被梅雨泡透的棉絮,又重又沉,得用温药把湿气烘出来,再把脾胃的阳气扶起来。”
他走到药柜前,特意选了个带抽屉的矮柜:“开胃进食汤得重用温燥药了。六君子汤里的人参换成红参,力足能回阳;白术用焦白术,健脾燥湿更强;茯苓改土炒茯苓,增强运脾之力。”
抓起丁香时,陈大爷嗅了嗅:“这味药香得冲鼻子。”
“正是要这股冲劲!”岐大夫把丁香放在手心搓了搓,“《药性论》说丁香‘能主冷气腹痛’,就像给脾胃点了个小火炉,寒气一散,气机自然通畅;木香选广木香,行气化滞的力量最足,配上厚朴,就像两把扫帚,把肠道里的积滞扫出去。”
又加了炒白扁豆和炒薏苡仁:“这两味是祛湿的好搭档,扁豆健脾化湿,薏苡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炒过之后温性更足,适合您这寒湿困脾的证型。”
看到缩砂仁,陈大爷想起什么:“上次在药店抓药,人家说这玩意儿贵,是不是少放点?”
“大爷,这味可不能省!”岐大夫摇摇头,“缩砂‘醒脾调胃,引诸药归宿丹田’,就像带路的向导,能把药效引到脾胃最需要的地方。再加炒谷芽和炒麦芽,一升一降,助脾胃运化。”
包药时,他特意交代:“头煎加三片生姜、五枚大枣,煎好后加一小勺红糖,温服。这药得喝热乎的,喝完后盖薄被出点微汗,把湿气逼出来。饮食上要喝热粥,最好是小米粥加少量陈皮,千万别吃生冷瓜果,连凉菜都得烫过才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