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的风卷着细沙掠过陈子元的手背,他低头望着掌心里半片龟兹木简,暗红血渍已经凝成褐痂,"笔未停"三个字的笔画里还嵌着沙粒——那是蔡旭坤用断手的残指蘸着血和沙写的。
"先生。"周稚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点压抑的颤抖,"黄先生到了。"
陈子元转身时,木简在掌心硌出红印。
帐篷里的牛油灯被风掀得摇晃,黄琬之正站在灯影里,月白锦袍下摆沾着未掸尽的麦屑——她刚从金城的粮账房过来。
见他进来,她抬手按了按腰间的算筹袋,那是财政官的习惯动作,"木简我看过了。"她的声音像青铜编钟,清越里带着沉底的分量,"蔡参军断的是左手,右手......"
"右手握笔更稳。"陈子元接了话,指尖轻轻叩在案上,"他在水牢里写的不是账册,是刀。"
黄琬之忽然笑了,眉梢扬起时,眼角细纹里落着灯花。
她从袖中抽出卷着的帛书,"今早收到敦煌急报,玉门关外三十里,有商队用驼铃传'真账谣'——'左手断,右手续,墨染黄沙辨真意'。"帛书展开,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地自发立起的"账语台":羌寨的石头刻着粮册,胡商的羊皮卷画着收支图,甚至有个老妇人用草绳结出了去年的税粮数。
周稚凑过来,指尖抚过那些歪扭的字迹,突然吸了吸鼻子:"这是......陇西县的?
上个月县丞还说百姓不认官账......"
"因为他们现在自己会记账了。"黄琬之将帛书推到陈子元面前,烛火映得她眼底发亮,"蔡参军用断手撕开了个口子——我们要让这口子变成门。"她的手指点在"信账碑"三个字上,"立碑于郡县要道,刻上:非唯官有账,民亦可记。"
陈子元盯着那三个字,喉结动了动。
他想起三日前在沙丘上听见的童声——那个扎羊角辫的孩子举着树枝当教鞭,声音里带着奶气的认真。"火政塾需要编本《百姓记账法》。"他突然开口,"用口诀,配图画,教农夫认粮斗,教商贾辨伪印。"
周稚眼睛一亮,刚要应下,帐外忽然传来皮革摩擦声。
李息掀帘进来时,肩头落着星点沙粒,腰间的狼首匕首还沾着湿泥——显然刚从暗桩处赶回。"龟兹水牢在城西枯井下。"他单膝点地,声音像淬过的铁,"守卫二十人,每日未时,有个穿灰布袈裟的病僧送药。"
"病僧来历?"黄琬之追问。
"敦煌流民,本名张二牛。"李息从怀里摸出块碎陶片,上面用炭笔草草画着人像,"其子张铁柱,半年前被编入酒泉的归民算队,现在能背《九章算术》前七章。"
帐内突然静了。
陈子元望着陶片上的人像,想起今早路过算队营地时,有个少年蹲在沙地上用树枝算粮,鼻尖沾着泥,算错了就挠头笑。
他伸手取过陶片,指腹蹭过"张铁柱"三个字,"去把那孩子带来。"
半个时辰后,张铁柱被带进帐时,布鞋尖还沾着算队沙地上的湿泥。
他盯着陈子元腰间的火政玉牌,喉结动了动:"大人......是要问我爹?"
"你会写信么?"陈子元递过竹简和笔。
少年的手在发抖,笔杆上很快沁出薄汗。
他写"父勿忧"时,墨迹晕开一片,又慌忙用袖子去擦,倒把"忧"字蹭得更模糊了。
陈子元看着他泛红的耳尖,从袖中取出张薄如蝉翼的纸:"夹在信里。"纸遇体温泛起淡蓝暗纹,是火政塾的显墨暗号。
"我爹能看见?"少年抬头,眼里亮得像星子。
"他会知道,你能算粮,能识字。"陈子元替他把信卷好,"他会知道,他写的账,有人接着写。"
三日后,徐晃的玄铁枪尖挑开酒泉驿馆的布帘时,正听见外头传来此起彼伏的"一斗麦换三升盐"的念诵声。
他翻身下马,枪杆撞在青石板上发出闷响,惊得两个记账的老妇抬头——她们膝头摊着《百姓记账法》,用草棍在沙地上划拉。
"徐将军。"黄琬之从驿馆里迎出来,手里捧着新刻的简册,"这是火政塾刚编的......"
"这算什么兵法?"徐晃打断她,伸手接过简册,粗粝的指腹蹭过"辨伪印"那页的图画。
他翻到最后一页,见上面画着士兵用算筹点军粮,突然笑出了声,"我斩将夺旗半生,今日方知,一笔胜千兵。"他把简册往怀里一揣,玄铁枪往地上一戳,"给我三百火政塾的人,我带此法入河西诸戍——教将士自己管粮,比我盯着更牢靠。"
黄琬之望着他泛红的眼尾,忽然想起陈子元昨日说的话:"武将的枪尖能破城,算筹的笔尖能固城。"她笑着点头:"先生正愁推广人手不够......"
"那就现在点人!"徐晃大踏步往外走,玄铁枪在地上敲出清脆的响,惊得那两个老妇慌忙把沙地的账目用布盖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