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捏着最后一枚,指腹蹭过筒身刻的"胶车谣"三字——这是陈子元亲授的账政密术,用蜂蜡封音,风过即散,偏又能在牧民的驼铃里绕上三夜。"传下去。"他突然掀开门帘,篝火映得脸上的刀疤发红,"每十顶帐篷派个会唱龟兹调的,夜里对着商道唱。
要让风听见,让守军的马听见。"
部众领命时,康居商道的篝火正噼啪作响。
押车卒长王二蹲在车轮旁啃硬饼,夜风卷着调子钻进军帐:"春分后八日,胶车八百车..."他嚼饼的动作顿住——这调子像极了老家婆娘哄娃睡的《麦草谣》,可词儿不对啊?
他踉跄着爬起来,踢翻了脚边的水囊,"老张!"他拽醒蜷在草堆里的同伴,"你听那歌儿说啥?
胶车?
咱们这趟押的不就是胶?"
老张揉着眼睛坐起来,腰间的军牌撞在车轮上叮当作响:"龟兹商队说是给西域贵族做鞍鞯的胶,可...可我上个月托人往家捎米,婆娘回信说县上粮栈空了,娃们啃树皮..."他突然掐住王二的手腕,"你说,这胶要是换马...换的是咱们家娃的命?"
夜更深时,三辆胶车腾起火焰。
王二缩在沙沟里,看着守军火把乱晃,听着监军破口大骂"妖言惑众",喉结动了动——他怀里还揣着半块硬饼,是方才趁乱从伙房顺的,等天一亮,他打算偷偷塞进路边的破帐篷里,那里有个哭了整夜的小娃。
玉门关的军帐里,赵弘把蜡筒举到灯前。
烛火透过蜂蜡照出模糊的波纹,像极了他当年在城墙上看到的,账政塾先生用算筹在沙地上画的粮道图。"好东西!"他拍着桌案大笑,震得茶盏跳起来,"要是把这玩意儿塞骆驼铃铛里,商队一走,满道都是账声!"他扯过亲兵的铃铛,三两下拆开铜壳,"去!
把匠作营的老周头叫来,再找二十个会雕风哨的——对了,风过就响的那种,要像咱们老家的童谣!"
老周头摸着白胡子来的时候,赵弘正蹲在地上用陶片画图样:"这风鸣账牌,得薄,风一吹就颤;孔要斜着打,声音才绕。
牧民听着像风,可细听...就是'胶车八百车'。"他抬头时眼里亮得吓人,"等龟兹北道的风都学会唱账谣,看康居人还怎么堵嘴!"
三日后的敦煌账政堂,陈子元的笔尖在"焉耆东垒"四个字上顿了三顿。
烛火映着新拓的"军胶总录",墨迹未干,泛着青灰。
他刚要提笔圈出封锁线,后堂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李息掀帘而入,腰间的皮袋随着动作撞在桌角,"先生!"他声音发紧,"井底铁盒的夹层,还有样东西。"
陈子元放下笔,指节在案上叩了叩。
李息立刻取出块巴掌大的皮纸,借着周稚举来的显墨灯:灯油里的硼砂遇热腾起白雾,纸上原本空白的地方慢慢浮出细如蚊足的小孔——排列成行,竟是字。
"东垒守将韩五,原为酒泉戍卒,母在'夜账会'。"周稚的声音轻得像叹息。
她的显墨灯晃了晃,光晕在"夜账会"三字上打旋儿——那是三年前敦煌大旱时,陈子元带着流民在夜里支起油布,用月光当灯记粮账的地方。
柳七娘教织工用绳结,苏合婆摸黑刻木牌,韩五的娘...该是那个总把破布衫洗得发白,却坚持要记清楚每斗救济粮的老妇人。
陈子元的拇指抚过纸背,那里还留着针孔刺破的毛边。
他想起去年冬天,有个老兵跪在账政堂前,说要替母还债——老妇人临终前攥着半块木牌,上面歪歪扭扭刻着"韩五领粟三斗"。"账能识人,亦能救人。"他突然笑了,笑声里带着几分热,"不攻东垒,劝降韩五。"
李息的手按在腰间的算筹袋上,指腹蹭过刻痕——那是当年查盐税时磨的。"带什么去?"他问。
"带他娘的账本。"陈子元抓起笔,在"夜账会"三字下画了道粗线,墨迹晕开,像朵即将绽放的花,"周稚,去档案阁。"他转头时,目光正撞上周稚发亮的眼睛,"把柳氏的账册找出来。"
周稚应了声,转身时撞翻了案角的砚台。
墨汁溅在"焉耆东垒"上,慢慢洇成模糊的团,倒像是块未干的泥印——等着被新的字迹覆盖。
喜欢三国:我辅佐刘备再兴炎汉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三国:我辅佐刘备再兴炎汉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