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位经验丰富的老兵,身经百战,伤痕累累。
他手持长枪,稳如泰山,左挑右刺,每一次挥动都带着决然之气,接连挑落几个爬上城垛的金兵。
但金兵源源不断,他渐渐体力不支,身上又添几道伤口,鲜血染红了战袍,他只是简单包扎一下,便又回到战斗最前沿,口中怒吼:“大宋男儿,死战不退!”
就这样,在金兵持续十余天的猛烈攻击下,新郑门的守军死伤惨重,到如今,只剩下一千二百余人,且大多带伤。
刘延庆自己也身中数箭,一条臂膀被砍伤,只能简单吊起,用另一只手挥舞兵器继续作战。
他望着城下越来越多的金兵,眼中满是绝望,援兵迟迟不至,看来今日便是城破人亡之时。
刘延庆望着城下如蚁群般不断涌来的金兵,听着那攻城器械撞击城门发出的沉闷巨响,每一下都如同撞在他的心上。
他的眼神中透着深深的绝望,手中紧握着已经卷刃的长刀,刀身上沾染的鲜血早已干涸,呈现出一片暗沉的色泽。
此刻,城墙上的守军已所剩无几,那些熟悉的面孔,一个个在他眼前倒下,他们或惨叫、或高呼着“大宋万岁”,奔赴黄泉。
刘延庆感觉自己的力气正随着鲜血一点点流逝,身上的伤口火烧火燎般地疼,可再疼也抵不过心中的悲凉。
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当年。年轻的刘延庆,满怀一腔热血参军入伍,那时的他,眼睛里闪烁着憧憬的光芒,心中装着一个国泰民安的大宋梦。
他想着凭借自己的双拳双脚,在沙场上奋勇杀敌,为大宋开疆拓土,护百姓安居乐业,盼着有朝一日能衣锦还乡,让家人为他骄傲。
可入朝为官、参军作战后,现实却狠狠给了他一巴掌。
他看到朝堂之上,官员们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为了一己私利,将前线将士的生死、百姓的疾苦抛诸脑后。
拨下来的军饷被层层克扣,到士兵手中所剩无几,以至于冬日里,兄弟们只能穿着单薄的衣衫,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粮草供应不足,大家常常饿着肚子上战场。
他多次向上进谏,期望能改变这乌烟瘴气的局面,换来的却只是冷眼、打压与排挤。那些贪官污吏们,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只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但刘延庆从未放弃,他依旧在每一场战斗中拼尽全力,试图用自己的行动,为这支千疮百孔的军队、为这个摇摇欲坠的大宋,挽回一丝尊严。
可如今,面对金兵这来势汹汹的攻势,他深感无力。
郑州城破的消息传来,如同雪上加霜,他就知道,新郑门危在旦夕。
他派出去求援的人如泥牛入海,至今杳无音信。
难道大宋真的要亡于今日?他望着仅剩的五十多名卫兵,这些都是跟他出生入死多年的兄弟,他们的脸上同样写满了疲惫与决绝。
刘延庆心中满是愧疚,是他没能带他们走向胜利,反而要将他们带入这必死之局。
“罢了罢了,”刘延庆喃喃自语,“此生不能看到大宋昌盛,已是遗憾,唯愿以我这残躯,换得城门片刻安宁,不负兄弟们这些年的追随,也不负我这一身大宋军装。
” 他抬手擦去眼角不知何时涌出的泪水,握紧了刀柄,准备带领兄弟们做最后的冲锋,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他也要为大宋燃尽最后一丝热血。
就在这时,城外突然杀声四起,那声音仿若一道曙光,瞬间穿透了刘延庆心中的黑暗,让他原本死寂的心,重新泛起希望的涟漪。
正当刘延庆准备发号施令时,城外突然杀声四起。
那声音起初如隐隐闷雷,转瞬便如汹涌山洪,滚滚而来。
刘延庆心头一颤,他知道,援兵来了!原本黯淡的眼神瞬间重燃光芒,那是绝境逢生的希望之光。
赵翊率领着援军如疾风般赶到,他远远便望见城头上摇摇欲坠的大宋军旗,以及城墙上密密麻麻的金兵。
不及喘息,他立刻下令冲锋。李勇带来的八万精锐如猛虎下山,迅速冲向金兵阵营。
这些士兵个个训练有素,身披重甲,手持利刃,一时间,刀光闪耀,血花飞溅。
金兵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攻城的节奏瞬间大乱。
城头上的宋军守军见援军如此勇猛,士气大振,纷纷呐喊着再次投入战斗。
刘延庆强忍着伤痛,亲自擂鼓助威,那激昂的鼓声如催征的战号,响彻云霄。
赵翊一马当先,冲入敌阵。他手中长枪如龙,所到之处金兵纷纷倒下。
有个金兵小头目挥舞着大刀,妄图阻拦赵翊,赵翊侧身一闪,长枪如毒蛇出洞,直刺对方咽喉,小头目瞪大双眼,至死都不敢相信自己如此轻易便丢了性命。
李勇也不甘示弱,他率领一队精兵,专砍金兵云梯,云梯纷纷倒下,金兵摔得哭爹喊娘。
在宋军内外夹击之下,金兵终于支撑不住,开始节节败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