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比昨天更早地洒进车间,照在那些还带着夜露的玻璃表面,折射出一片细碎的银光。刘好仃站在办公室窗前,手里捏着一份刚整理好的评估计划表,嘴角不自觉地翘了起来。
“这玩意儿可比培训方案难搞多了。”他嘟囔了一句,把表格摊开在桌上,顺手拿起笔,在“评分标准”那一栏画了个圈。
小周和阿梅一前一后走进来,手里都抱着一堆材料,脸上还带着演练过后的兴奋劲儿。
“刘哥,这是昨天那几组的数据汇总。”小周把文件堆在桌上,“你猜怎么着?有几个小伙子的表现,真是让我刮目相看。”
“哦?”刘好仃挑眉,“说说看,谁进步最大?”
“二班的小赵,本来是个慢热型,结果抽到‘设备故障’卡的时候,居然第一个冲上去排查问题,连老李都说他干得漂亮。”
阿梅也点头:“还有三班的王姐,她带的那组虽然操作失误了两次,但调整得特别快,团队协作能力明显提升。”
刘好仃听着这些反馈,心里像喝了口温水似的舒坦。他放下笔,抬头看着两人:“看来咱们这轮演练没白折腾。”
“可不是嘛。”小周笑着,“好多人都开始主动问问题了,以前得逼着他们学,现在倒像是被点着了一样。”
“人心动了,事就好办。”刘好仃笑了笑,“不过啊,现在才是关键时候——评估这块硬骨头,咱得啃下来。”
阿梅皱眉:“可评估方式这么多,测试、实操、打分……到底哪个最靠谱?”
“咱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个高低,而是看看大家到底学会了什么,哪里还缺火候。”刘好仃语气坚定,“你们觉得呢?”
两人点头,气氛一下子认真起来。
评估工作从早上九点正式开始。第一项是理论测试,考场设在会议室里,桌椅摆得整整齐齐,墙上贴着“认真作答,诚实守信”的红纸条幅,看起来有模有样。
“这阵仗,跟高考似的。”有人低声嘀咕。
刘好仃听见了也不恼,只是笑着说:“别紧张,这不是考试,是帮咱们自己查漏补缺。”
试卷发下去之后,整个会议室安静得只能听见翻页声和铅笔划拉的沙沙声。有人眉头紧锁,有人奋笔疾书,还有人偷偷瞄一眼旁边的人,被小周瞪了一眼又赶紧低头。
两小时后,测试结束,紧接着就是实操考核。
车间那边已经准备好了模拟任务台,每组轮流上场,限时完成指定的操作流程,并应对突发状况卡。
“这次的状况卡我特意加了几道新题。”小周一边整理卡片一边说,“比如‘原料批次不符’‘客户临时改单’这些现实里常碰上的麻烦事儿。”
“对,就是要贴近实际。”刘好仃点头,“让他们知道,培训不是走过场,是真能用上的本事。”
实操进行得还算顺利,但随着评估人员陆续给出分数,问题也开始浮现。
“哎,怎么同样是处理设备故障,这边给85分,那边才60多?”阿梅翻着记录本,一脸疑惑。
“可能评判标准不一样吧。”小周挠头,“有的老师看重反应速度,有的更在意操作规范性。”
“这样下去数据没法比啊。”刘好仃皱起眉头,“咱们得先把尺子统一了。”
中午饭后,刘好仃召集所有参与评估的人员开了个小会。
“各位辛苦了。”他开门见山,“咱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了解员工的真实水平,找出培训的成效与短板。但目前来看,大家的标准不太统一,这样出来的结果可能会误导我们。”
“我也发现了。”一个负责实操评分的老员工开口,“比如有个小伙子操作很熟练,但安全意识差点,我给了70分,另一个老师直接打了90。”
“这就是问题所在。”刘好仃点头,“所以我们得先定个相对统一的参考标准。”
会议室里一阵沉默,接着几个评估员开始讨论起来。
“我觉得应该分块评分,比如设备操作、应急反应、团队协作、安全意识各占一定比例。”
“对,还可以加上‘改进空间’这一项,帮助后续培训更有针对性。”
“那具体怎么分权重?”
……
争论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最后终于达成一致:将各项考核内容细化为具体的评分细则,并附上参考案例,确保每个人都能按照统一标准打分。
“这样一来,数据就靠谱多了。”阿梅松了口气。
“是啊。”刘好仃笑着说,“咱们不是要挑毛病,是要让每个人都看得清楚自己的位置。”
评估继续进行,新的标准也让打分变得更加客观。
几天下来,所有的测试和实操数据都被收集上来,摆在了刘好仃的办公桌上。
“整体来看,效果还是挺明显的。”小周指着图表,“尤其是年轻员工,进步幅度不小。”
“中年员工也有不少提升。”阿梅补充,“特别是之前比较保守的几位师傅,现在也开始愿意尝试新方法了。”
刘好仃点点头,目光落在一张汇总表上。
“不过……”他顿了顿,“有些人的成绩波动有点大。”
“确实。”小周翻开几份报告,“比如小赵,他在实操中表现很好,但理论测试却差点不及格。”
“这说明啥?”阿梅若有所思,“可能是学习方式不同,或者培训内容对他来说还不够系统。”
刘好仃沉吟片刻,然后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话:
“培训不是一刀切,而是因材施教。”
他抬起头,看着两人:“接下来,咱们得根据这些数据,做点更有针对性的事儿。”
“你是说……个性化培训?”小周眼睛一亮。
“没错。”刘好仃笑了,“咱们不是要让大家变成一样,而是要让每个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窗外,阳光正好,微风拂过厂区里的绿植,叶片轻轻摇晃,仿佛也在为这份收获鼓掌。
刘好仃合上笔记本,站起身走到窗边,望向远处忙碌的生产线。
他知道,这场培训还没结束。
而真正的改变,才刚刚开始。
这时,小周突然冒出一句:“刘哥,你说这些评估结果要是写成报告,会不会被上面表扬?”
刘好仃转过身,笑眯眯地说:“表扬不表扬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咱们的工人,变得更厉害了。”
喜欢深圳玻璃厂打工记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深圳玻璃厂打工记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