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办公室窗边,手里捏着一支红色记号笔。窗外雨刚停,玻璃屋顶上还挂着水珠,阳光一照,像是撒了一层碎糖。
“刘哥,初稿整理好了。”阿梅敲了敲门,手里抱着一沓打印好的材料,“我按你说的,分成了应急反应、团队协作、工具使用和操作流程四个大块。”
“辛苦你了。”刘好仃接过材料,翻了几页,“小周那边呢?”
“他在会议室调试投影仪,说等你来了就开始讨论。”阿梅顿了顿,“不过他有点紧张,怕自己带不好‘应急反应组’。”
“让他别急。”刘好仃笑了笑,“咱们不是要培养一个人,是要带动一群人。”
两人走进会议室时,小周正蹲在地上摆弄插头,头发乱得像刚被电过。看到刘好仃进来,他赶紧站起身:“刘哥,你可算来了!这投影仪好像不太愿意配合我。”
“它可能想当个安静的美男子。”刘好仃调侃了一句,顺手拍了下投影仪侧面,“有时候,对机器也要讲点人情味。”
会议室里很快坐满了评估员,桌上摊着笔记本、评分表、还有几杯没喝完的咖啡。
“今天的目标很明确。”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个性化培训计划”几个字,“我们要把每个员工的情况都摸清楚,制定出真正适合他们的训练内容。”
小周举手:“但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怎么保证不漏掉重点?”
“这个问题问得好。”刘好仃点头,“所以我们先从典型代表开始分析。比如王工,在规范操作上几乎是满分,但在应急反应上波动很大。”
“我记得他那次模拟停电演练,一开始愣住了,后来反应又特别快。”阿梅回忆道。
“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突破口。”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圈出“应急反应迟缓”,“有些问题不是不会,是缺乏练习;有些人也不是不懂,是心态不稳。”
“那具体怎么练?”有人问。
“那就看谁带哪一组了。”刘好仃看向小周,“你是咱们这里最擅长搞突发演练的,能不能设计一套情境模拟课程?”
“可以试试。”小周眼睛亮了,“我们可以用日常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小故障做引子,让员工现场应对。”
“很好。”刘好仃满意地点头,“其他组也是一样,找到对应的问题点,再设计针对性强的训练方法。”
会议持续到中午,大家一边吃盒饭一边继续讨论。有评估员提出,有些员工虽然某个项目得分低,但在别的方面其实挺有潜力的。
“比如有个新人,团队协作一般,但工具摆放特别整齐。”阿梅补充道,“说明她细节意识很强,只是还不太会跟人配合。”
“这就提醒我们,不能只盯着短板。”刘好仃总结,“也要看到长处,说不定还能因材施教,让优势带动劣势。”
下午的工作安排得很紧凑。评估员们根据昨天汇总的数据,逐一分析每位员工的具体情况,并为他们量身定制训练内容。
“这个李姐,平时话不多,但执行力特别强。”小周指着一份资料,“我觉得她可以带一个小组,让她负责监督工具归位。”
“不错。”刘好仃点头,“有些人不适合当主角,但能成为最好的配角。”
会议室渐渐变成了作战室,墙上贴满了便利贴,上面写满了每个人的训练目标和负责人。
“差不多了。”刘好仃看着满满一墙的内容,心里踏实了不少,“接下来就是关键一步——怎么让大家接受这个计划。”
第二天下午,车间门口挂起了“个性化培训计划说明会”的横幅,员工们陆续进场,有的带着好奇,有的带着疑惑。
“这不是变相说我能力不行吧?”有人低声嘀咕。
“我看就是挑毛病。”另一个员工皱眉,“干得好好的,突然来这么一出。”
刘好仃走上台,清了清嗓子:“各位兄弟姐妹,我知道你们心里可能有点疙瘩。但我要说的是,这个计划不是为了批评谁,而是为了帮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
底下有人笑:“刘哥说话还是这么直。”
“举个例子。”刘好仃打开投影仪,调出一张图表,“比如老张,他在规范操作上几乎满分,但团队协作这一块相对弱一点。那我们就安排他多参与小组任务,锻炼一下合作能力。”
“而像小陈这样的新人,虽然流程掌握得还不够熟,但他应急反应特别快。”刘好仃指着图表,“这种天赋我们就要好好利用,说不定以后遇到突发状况,他就是我们的主力。”
台下的气氛慢慢活跃起来,有人开始点头,有人低声交流。
“另外,这次培训不是强制性的。”刘好仃继续说道,“我们会尽量安排在工作间隙进行,不影响大家的正常休息时间。”
“而且,我们还会设立一些奖项。”阿梅在一旁补充,“比如‘进步之星’、‘最佳搭档’,表现突出的还有机会参与更高阶的培训。”
“听起来还不错。”有人开口,“但我希望培训内容能更实用一点。”
“这点我们已经考虑到了。”刘好仃笑着回应,“后续也会根据大家的反馈不断调整。”
说明会结束后,评估员们留在现场,继续与员工一对一沟通。小周拉着王工聊了很久,最后两人都笑了。
“刘哥,王工说他其实一直想找机会提升自己的应急能力。”小周回来汇报,“只是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那就让他先从小型演练开始。”刘好仃点头,“给他一个台阶,他就能往上走。”
傍晚时分,大家都散了,会议室里只剩刘好仃和阿梅。
“你觉得怎么样?”阿梅问。
“比想象中顺利。”刘好仃靠在椅背上,“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嗯。”阿梅点头,“明天开始执行第一阶段训练。”
刘好仃翻开笔记本,在“个性化培训计划”那一页下方,写下一句话:
“每个人都有闪光的地方,我们要做的,是帮他们擦亮它。”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小周发来的消息:
“刘哥,王工刚才问我什么时候开始第一次演练。”
刘好仃嘴角一扬,回复了一个字:“明早。”
窗外,最后一缕夕阳洒进车间,玻璃映出一片暖光。
喜欢深圳玻璃厂打工记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深圳玻璃厂打工记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