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臣逼宫
东晋都城建康,皇宫太极殿外广场。
盛夏午后,天气闷热异常,乌云低垂,雷声隐隐。
太极殿外御道两侧,旌旗招展,但旗帜下的士兵,却分属不同阵营。
一侧是桓温从荆州带来的精锐“西府兵”,甲胄鲜明,刀枪出鞘。
眼神倨傲而狂热,如同出鞘的利刃,无声地散发着,铁血煞气。
另一侧是宿卫皇宫的“北府兵”一部,以及各级官员的队伍。
他们大多面色惶恐,低头垂目。
在令人窒息的低气压,和西府兵的隐隐包围中,汗流浃背,不敢言语。
广场四周的高处,隐约可见,弓箭手的身影。
空气粘稠得,仿佛能拧出水来,混合着皮革、金属和无数人紧张呼吸的味道。
桓温立于丹陛之下,并未着朝服,而是一身紫棠色,绣蟠龙纹的战袍。
他外罩轻甲,按剑而立,身姿挺拔,散发出多年军旅生涯,和权柄滋养出的威势。
他即使静立,也如渊渟岳峙,压得周遭喘不过气。
他那张带有,标志性七星磁痕的脸上,此刻没有任何表情。
只有一双深邃的眼眸,燃烧着压抑到极致的、近乎疯狂的野心火焰。
他微微昂着头,望着那高高在上、紧闭的太极殿门,仿佛在看即将到手的猎物。
他的身后,簇拥着庾翼之子庾希、郗超等心腹党羽。
全部屏息凝神,等待着,最后时刻的到来。
“时辰将至…”郗超低声提醒,声音有些干涩。
即便是他这等谋士,面对这赤裸裸的逼宫场面,也不由得心跳加速。
桓温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广场上,黑压压的人群。
扫过那些恐惧、敬畏、或隐含敌意的面孔,他很享受这种,掌控一切的感觉。
多年的谋划,无数的鲜血和阴谋,终于将他推到了,这最后一步。
九锡!只要拿到,象征权臣极致荣耀、离皇位仅一步之遥的九锡。
这司马家的天下,便彻底是他,桓温的囊中之物!
届时,北伐中原,混一四海,成就远超赢正、刘邦的霸业…
想到此处,他体内那股因多年征战和磁玺碎玉影响,而躁动的气血,又开始翻涌。
左颊那七点雷击留下的磁痕,也隐隐发烫。
似乎在感应着天空中,越来越近的雷暴。
“轰隆——!”一声闷雷在天际滚过,仿佛天公也在为之擂鼓。
殿内,皇帝司马曜已被王坦之、谢安等大臣勉强护持着,坐在御座上。
脸色煞白,身体不住发抖,紧紧抓着,身旁内监的衣袖。
王坦之、谢安等一批,尚未完全屈从桓温的老臣,站在殿中,面色凝重如铁。
他们面前的金盘里,盛放着天子冕旒、金银车、弓矢等九锡之物。
在昏暗的殿内,闪烁着沉重而诱人的光芒。
“陛下,”谢安的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桓公功高盖世,然九锡之礼,非人臣可轻受。”
“还望陛下三思,等桓公平定河北,克复中原,再行封赏不迟。”
他这是在拖延,也是在最后试探,桓温的耐心和底线。
殿外,桓温的耐心,显然已经耗尽,他猛地一挥手!
麾下将领会意,立刻率一队,如狼似虎的西府兵,粗暴地推开殿前侍卫。
直接撞开了,太极殿沉重的朱漆大门,“哐当!”巨响震动了整个皇宫。
桓温按剑,一步步踏上丹陛,走入大殿。
他的脚步沉稳有力,踏在光洁的金砖上,发出叩击人心的回响。
西府兵紧随其后,刀锋的寒光,映亮了昏暗的殿宇。
殿内群臣一阵骚动,不少人吓得连连后退。
桓温无视他人,目光锁定了御座上,瑟瑟发抖的皇帝,以及他身旁那盘九锡之礼。
他的嘴角,终于勾起一丝,志在必得的、冰冷的笑意。
“陛下,”桓温开口,声音洪亮,带着金属般的质感。
不停地在大殿中回荡,压过了窗外的雷声。
“臣桓温,扫荡逆蜀,镇抚荆襄,北御胡虏,内靖朝纲。功绩如何,天下共睹。”
“今日,恳请陛下,赐臣九锡,以安天下臣民之心,以彰陛下赏罚之明!”
这不是请求,这是最后通牒。身后的西府兵同时踏前一步,甲胄铿锵,杀气弥漫。
年轻皇帝吓得几乎要哭出来,求助地看向王坦之和谢安。
王坦之怒发冲冠,正要斥责,却被谢安轻轻按住。
谢安上前一步,对着桓温,表情依旧从容。
“桓公,何必急于一时?如此兵甲入殿,恐惊圣驾,非人臣之道。”
桓温目光锐利如刀,射向谢安:“谢安石!休要再巧言令色!”
“今日这九锡,陛下给,我要!不给——”
他猛地一拍,腰间佩剑,“我便自取之!”
就在殿内气氛,紧张到极点,一触即发之时。
谁也没有注意到,殿外天空,乌云已浓如墨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