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已经无关紧要了,虽然儒家如今失去了所有盟友,但儒家自身却在崛起。淳于越暗自告诉自己,只要全心全意地追随嬴政,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他不断地给自己做着最后的心理建设,努力让内心的不安与焦虑渐渐平复下来。
与此同时,嬴政脚踏虚空,如仙人般飘逸地返回了宏伟的王殿。
。。。。。
两年后。
年仅八岁便登上王位的嬴政,仅仅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就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壮举,其丰功伟绩令人惊叹不已。
回到王殿后,嬴政端坐在龙椅之上,他的目光如炬,扫视着殿内的群臣。
“淳于越,”嬴政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各国的文字繁杂多样,朕看着实在心烦。你去想个办法,将它们全部换成同一种文字。”
淳于越赶忙跪地领旨:“臣遵旨!”
接着,嬴政的目光转向了李斯,缓声道:“李斯,全国的律法也需要统一。从即日起,你每天都要安排人到各个县去朗读律法,务必让每一个百姓都知晓律法、懂得律法、尊崇律法!”
李斯闻言,心中一喜,他知道法家的学说终于要在他的手中得到发扬光大了。
他连忙叩头谢恩:“臣遵旨。”
最后,嬴政的目光落在了墨巨子和鲁班身上,沉声道:“墨巨子,鲁班,你们墨家的工匠和鲁班家的工匠在度量衡上多有不同,有的是半斤八两,有的是半斤五两,如此混乱,实非长久之计。朕命你们将这些全部统一起来。”
墨巨子和鲁班对视一眼,齐声应道:“臣遵旨。”
车同文,书同轨,不想当将军的厨子不是好文人。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没有丝毫的混乱和延误。
“朕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终于统一六国,成就千古霸业!”嬴政站在朝堂之上,俯瞰着群臣,意气风发地说道,“王琯,你们儒家向来尊崇周礼,如今朕已为皇,乃华夏第一皇,朕决定自称为始皇帝嬴政。”
他的声音洪亮而威严,在大殿中回荡,令人心生敬畏。
嬴政满意地点点头,继续说道:“朕欲择日前往泰山封禅,以告慰天地,彰显朕之功绩。”
“臣遵旨!”王琯赶忙跪地叩首,高呼万岁。
“陛下圣明!”群臣齐声附和。
嬴政越说越兴奋,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他接连下达了数道命令:
“此后,朝堂需进行改制,设立翰林院,广纳诸子百家之学者,令其进入翰林院,负责收录天下文学着作,编纂成始皇大典。如此一来,华夏文明得以传承,始皇大典亦能不断更新完善。”
这道命令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然而,当嬴政说出下一句话时,所有人都惊愕得说不出话来。
“这文学典籍,一旦文章被录入其中,必将名垂千古!”嬴政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在每个人的耳畔回响。
名垂千古诱惑太大了!
武将们心中,马革裹尸是一种荣耀,但是文臣心目中,名垂千古才是追求。
能在始皇大典中留下自己的名字,那才是真正的流芳百世啊!
文臣们更是激动不已,他们一生所求,不就是名垂青史吗?如今这个机会摆在眼前,怎能不让他们欣喜若狂?
于是,众人纷纷跪地,高呼:“圣上圣明!”
这一次,他们的声音比之前更加响亮,充满了对嬴政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而且真诚了许多。
“别急还有,成立军机处,成员由朕指定,以后所有事情经过军机处,军机处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嬴政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众人听闻皆是一愣,心中暗自思忖这一举措的深意。
这一制度的出现,犹如一道闪电划破长空,让人们惊叹不已。它不仅巧妙地解决了丞相权力与皇帝权力之间的矛盾,更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众人不禁对嬴政的才智赞叹有加,如此完善的制度,若非有过人之智,又怎能想得出来?
然而,李斯的心情却有些复杂。他原本满心期待能够登上秦国第一丞相的宝座,却没想到嬴政竟然直接取消了丞相一职。
这意味着他的权力将大大缩水,心中难免有些失落。
虽然作为一个对权力极度热衷的人,但是他此刻也无可奈何,只能暂时接受这一现实。
这个制度并非嬴政的原创,而是他基本上照搬了清朝的制度。
秦朝原本实行三公九卿制,同时取消了分封制。然而,这种制度在天下大乱时暴露出了诸多弊端,最终导致了秦朝的二世而亡。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除了继续沿用三公九卿制外,还加上了“非刘姓不封王”的规定,并在一定范围内保留了分封制度。
这种制度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使得汉朝得以延续数百年。
然而,在东汉末年这个动荡的时期,世家大族逐渐掌控了朝堂,他们不仅大量兼并土地,还隐瞒人口数量,导致国家税收减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