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种局面,皇帝不得不依靠宦官十常侍来制衡世家大族,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由于国库空虚,皇帝只能通过增加赋税来维持财政开支,甚至不惜卖官鬻爵,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矛盾。最终,黄巾起义爆发,天下大乱。
晋朝建立后,统治者深刻反思了东汉末年的教训,认为还是需要依靠世家大族的力量来维持统治。
于是,他们推行了九品中正制,使得世家大族得以垄断官场,普通百姓完全失去了晋升的途径。
隋朝时期,统治者敏锐地察觉到了世家大族对朝政的把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们提出了科举制度,试图打破世家大族的垄断。
然而,这一举动触动了世家大族的核心利益,尤其是关陇集团,其中包括李渊等人。
最终,地方势力纷纷造反,隋朝也因此走向灭亡。当然,隋朝的灭亡不仅仅是因为动了世家大族的利益,还与过度透支国力等因素有关。
唐朝建立后,唐太宗李世民深知世家大族的势力庞大,对他们的处理非常谨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唐朝的选官制度仍然以推举为主,科举为辅。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玄宗时期,才逐渐转变为以科举为主。
宋朝的赵匡胤由于自身武将兵权过大,通过黄袍加身夺取了政权,因此他上台后的首要国策就是抑制武将的权力。
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宋朝规定出征打仗时必须有监军随行。
此外,赵匡胤还提出了“不杀士大夫”的政策,以拉拢文人阶层。而他的弟弟赵光义更是明确提出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进一步提高了文人的地位。
因此,在众多朝代中,宋朝的经济实力虽然堪称最强,但它在战争中的表现却不尽人意,可谓是战绩最差的朝代,没有之一。
而明朝则有所不同,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永乐大帝朱棣进一步设立了内阁。然而,明朝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因却是党争、贪污等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
清朝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制度,不过在雍正时期,他提出了“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的政策,这才算是有史以来首次对世家的危害进行了初步的削弱。
总的来说,在封建时代,明朝和清朝的制度相对而言更为完善,尤其是在解决贪官问题方面,成效较为显着。
所以嬴政作为化身,一步到位,直接按照清朝的来。
且说嬴政在朝堂之上,面色凝重地接着说道:“朕决定废除分封制。”
他的话音未落,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
尤其是儒家学者们,他们对周礼深信不疑,如今听闻要废除分封制,自然是极力反对。
不仅如此,就连兵家的王翦、白起等将领也对此表示不满。毕竟,按照分封制的传统,他们这些战功赫赫之人,最有可能被分封诸侯。
然而,尽管心中有所不满,王翦等人却并未当场开口。
“陛下,万万不可废除祖制啊!”淳于越心急如焚,额头撞击地面,发出“砰砰”的声响,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带着绝望和哀求。
紧接着,王琯也毫不犹豫地跪了下来,同样以头抢地,口中高呼:“陛下,请三思啊!”
随着这两人的举动,朝堂上的一众儒家学者们像是被点燃的火药桶一般,纷纷跪地,齐声高呼:“陛下,不可废除祖制!”
一时间,朝堂之上,众人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如惊涛骇浪般向嬴政席卷而来。
然而,面对这汹涌的逼宫之势,嬴政却显得异常冷静。
他微微眯起双眼,嘴角泛起一抹若有若无的笑容,缓声道:“嗯,淳于越和王琯所言,倒也有些道理。”
他的话语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朝堂上紧张的气氛。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如何应对。
嬴政接着说道:“既然如此,那文字统一和泰山封禅之事,就交由墨家墨客去处理吧。至于分封制,你们二人倒是可以好好想想,该如何妥善处理才好。”
他的语气看似温和,却暗藏玄机,明面上是肯定了淳于越和王琯的意见,实际上却是将他们的权力一一剥夺。
淳于越和王琯顿时如遭雷击,完全愣住了。他们原本以为嬴政会斥责他们,然后他们再据理力争,表现出一种虽败犹荣的态度。可如今这情况,完全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陛下,这……这是何意?”淳于越回过神来,满脸惊愕地问道。
嬴政嘴角的笑容更浓了,他不紧不慢地回答道:“两位爱卿莫急,朕只是突然想起还有一事未处理。儒家需全力完善分封制,至于始皇大典,儒家这边就暂且搁置吧,等分封制完善之后,咱们再议。”
说罢,嬴政的目光缓缓扫过朝堂上的众人,最后停留在淳于越和王琯身上,眼中的笑意让人捉摸不透。
儒家众人听到这,此时都怒目圆睁,恶狠狠地盯着淳于越和王琯,仿佛他们二人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一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