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金銮殿上算筹战
早朝的钟鼓敲过七下时,我穿着内务府新做的石青织金常服,跟着文官队伍走进太极殿。袖口的暗纹绣着半朵未开的莲花——那是生母生前最爱的花,不知是绣娘无心,还是有人故意提醒我“出身低微”。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司礼太监的尖嗓划破殿内的寂静,太子萧承煜立刻跨前半步,腰间的鎏金佩刀在晨光中闪过冷光:“启禀父皇,儿臣有本奏。”
萧正鸿放下茶盏,目光扫过殿中神色各异的大臣:“讲。”
“昨日户部王大人被下狱,满朝文武皆感震惊。”太子特意加重“震惊”二字,眼角余光瞥向我,“儿臣听闻,王大人之案竟与三皇弟的‘西域算码’有关?可我大盛朝立国百年,向来以算筹为尊,如今却有人擅自改用‘旁门左道’,怕是坏了祖宗规矩!”
殿中顿时响起交头接耳声,刑部尚书率先附和:“太子殿下所言极是!算筹乃圣人所创,岂容西域蛮夷之法亵渎?三皇子此举,怕是……”
“怕是何意?”我跨前一步,指尖悄悄捏住腰间的糙玉——光点顺着掌心涌入,在袖中凝成微型算盘,“诸位大人说算筹是祖宗规矩,可算筹之法繁琐难明,昨日在御书房,连户部主簿都算错了三笔账目。反观阿拉伯算码,不过是换了种数字写法,加减乘除的道理,与算筹并无二致。”
“住口!”太子猛地拍响身旁的青铜鼎,“你一个从未读过《九章算术》的人,有何资格评判算筹?不过是仗着会些奇技淫巧,便敢在朝堂上大放厥词——父皇,儿臣请旨,让三皇弟当场演示‘算筹与算码之优劣’,若他果真能证明算码更好,儿臣甘愿自罚三个月俸禄!”
萧正鸿挑眉看向我,眸中带着几分试探:“砚儿,你可敢接?”
“臣弟敢。”我拱手行礼,目光扫过殿角站着的暗卫首领——那是个总戴着斗笠的男子,腰间挂着原主生母留下的银铃,代号“阿砚”,是原主十二岁时在冷宫救下的流浪少年,后来被皇帝暗中培养成死士,却因原主当年的一碗热粥,始终暗中护着他。此刻斗笠下的目光灼灼,显然在为我捏把汗。
司礼太监立刻让人抬来两张书案,左边摆着算筹盒,右边放着宣纸与狼毫。太子大步走到算筹案前,指尖在盒中翻找片刻,竟挑出一把染了朱砂的“红筹”——这是算筹中代表“负数”的特殊筹码,寻常人极难驾驭。
“就以‘西北粮税折银’为例。”太子拿起红筹往案上一摆,“凉州今年上缴粮税3257石,每石折银1.2两,途中损耗率5%,最终入库银几何?三皇弟若能用算码算出,且比本宫用算筹更快更准,便算你赢。”
殿中大臣们纷纷屏息——这道题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小数运算”与“损耗扣除”,算筹需分三步运筹:先算总银,再算损耗,最后相减,稍有不慎便会出错。我望着太子案上摆开的横纵算筹,忽然想起前世教中学生列竖式的场景,指尖在宣纸写下“3257×1.2”的算式,笔尖顿了顿,又在下方画出两道横线——这是现代竖式乘法的标准格式。
“啪!”太子的算筹拍在案上,红筹与白筹交错,摆出“3908.4两”的结果:“三皇弟,该你了。”
我指尖注入一丝灵气——光点顺着笔尖游走,在“1.2”下方自动补了个“0”,变成“1.20”,又在“3257”下方画出小数点,写成“3257.0”:“太子哥哥算得不错,只是这损耗率5%,该从总银里扣除——3908.4两的5%,是多少呢?”
不等太子反应,我已在宣纸上列出“3908.4×0.05”的竖式,笔尖如飞般算出“195.42两”,又写下“3908.4-195.42”——这次特意用灵气凝成“-”号,在宣纸上泛着金光,“最终入库银应为3712.98两。”
殿中寂静得能听见簪子落地的声音。太子盯着我纸上的小数点,脸色由红转白——算筹法中,小数需靠位置区分,极难精准到小数点后两位,而我用算码不仅算出了精确数字,还借助灵气让运算过程浮现在空中,形成“算筹vs算码”的动态对比图。
“这、这怎么可能?”吏部侍郎踉跄半步,“算筹算小数,需得在筹码旁标‘分’‘厘’,稍有错位便是大错,可三皇子的算码……竟能直接对齐数位?”
“因为算码有‘小数点’。”我指尖点了点纸上的“.”,灵气化作微型光点聚成圆点,“诸位大人看,这个点划在个位与十分位之间,无论数字多大、多小,只要对齐小数点,加减乘除便不会错——就像这样。”
说着,我随手在纸上写下“1234.56+789.01”,笔尖一动,两个数字的小数点自动对齐,光点顺着数位相加,竟在空中凝成“2023.57”的金色数字——这是前世计算器的“可视化运算”,此刻借灵气实现,震得满朝文武目瞪口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