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暗能量巡天:时间褶皱里的观测者效应
在深夜的宁静之中,凌晨三点的时分,实验室的外面,那座连接着地面与遥远太空的电梯,正闪烁着代表量子纠缠的信号灯。在这样的时刻,齐斗和王霞这两位科学家,依然坚守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全神贯注地进行着一项重要的工作。他们正在调试的,是一台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倾力研发的先进设备——名为“深空耳语者”的量子望远镜。这台望远镜不仅仅是一台普通的观测仪器,它被设计用来捕捉那些极为微妙且难以捉摸的时空涟漪,而这些涟漪是由宇宙中神秘的暗能量所引发的。
暗能量,这个宇宙中最为神秘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存在和作用一直是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研究的重点。它被认为是推动宇宙加速膨胀的关键因素,但直到现在,科学家们仍然无法直接观测到它。而“深空耳语者”量子望远镜的出现,或许将为人类揭开暗能量的神秘面纱提供新的可能。齐斗和王霞的工作,不仅是为了确保这台设备能够正常运行,更是为了能够捕捉到那些可能改变我们对宇宙认知的珍贵数据。
“请仔细观察这个类星体所呈现的红移现象,” 王霞一边操作着哈勃望远镜的控制系统,一边将历史数据与实时观测结果进行叠加对比,“依据重子声波振荡理论,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个类星体的实际距离应该比我们直观所见的要远出大约12%。然而,最新的暗能量巡天项目所发布的数据却显示……”
她的话突然被仪器发出的尖锐啸叫声打断了。在全息屏幕上,我们目睹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天文现象——类星体的多重像开始以超越光速的速度旋转,形成了一个直径达到惊人的1.2光年的巨大爱因斯坦环。与此同时,通过观测设备,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暗物质分布的蓝色轮廓,它与通过X射线观测到的普通物质区域截然不同,这种现象是极为罕见的,只有在子弹星系团发生剧烈碰撞时才会出现。
“这正是暗物质子晕在起作用,” 齐斗启动了引力透镜模拟程序,解释道,“它们的作用类似于大脑中的胶质细胞,虽然这些胶质细胞并不直接参与信息的传递过程,但是它们却能够调节和维持神经网络的整体结构和功能。”
正如我们所知,胶质细胞在大脑中扮演着支持和保护神经元的角色,它们通过提供营养、形成保护层以及清理代谢废物等方式,确保神经元能够正常工作。同样地,暗物质子晕虽然不直接参与星系内部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但它们通过其引力作用,影响着星系的形成和演化,维持着星系结构的稳定。这种看不见的物质,虽然不发光也不直接参与任何已知的物理过程,却在宇宙的大尺度结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胶质细胞在神经系统中的默默贡献一样。
王霞在深思熟虑之后,脑海中突然闪现出朱清时在其着作《量子意识》中所提出的独特观点:“意识并非仅仅源自大脑的复杂活动,而是宇宙在自组织过程中自然涌现出来的一种现象。” 这一理论让她感到非常兴奋,于是她决定将暗能量的负压参数巧妙地融入到着名的薛定谔方程中去。经过一番计算和推导,她惊喜地发现,方程的解——即波动函数所描述的波动模式,竟然与人类大脑中产生的脑电波中的δ波(Delta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一发现不仅为她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也似乎在暗示着人类意识与宇宙间存在着某种深层次的联系。
三、意识坍缩:当观测者成为被观测者
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尚未穿透地平线之时,实验室内的咖啡壶便开始自动启动,开始了它每日的煮制工作。齐斗,一位专注于研究的科学家,目不转睛地盯着面前的屏幕,屏幕上显示的是暗物质云团的实时演化图。就在这个宁静的清晨,他突然注意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所有节点的量子态似乎都进入了一种神秘的同步叠加状态。这种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与人类在冥想时大脑神经活动的模式惊人地相似。这一发现让齐斗感到震撼,仿佛整个宇宙都在进行着某种宏大的集体禅修,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在这一刻达到了一种和谐而神秘的统一。
“朱清时院士曾经进行过一项关于真气的实验,” 王霞一边说,一边调出了一份保存了三年之久的学术论文,“他通过实验发现,人的意识竟然能够对水分子的氢键结构产生影响和改变。如果这种现象能够被进一步证实,那么我们不禁要思考,如果暗物质的量子纠缠网络也能够被人的意识所干预和影响……”
就在他的话语刚刚落下,波函数的投影突然之间剧烈地抖动起来。少年的身体开始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分解,逐渐化为无数的光子,在那片神秘莫测的暗物质云团中,形成一个直径达到百万公里的巨大量子叠加态。齐斗通过他的神经接口,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强烈共鸣,仿佛整个宇宙都在与他共鸣。他目睹了每一个暗物质颗粒,它们似乎都在播放着属于他自己的记忆片段——从他童年时折纸飞机的快乐时光,到母亲临终前那条令人心碎的心电图曲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