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罗那的朝阳尚未完全驱散清晨的寒意,加泰罗尼亚赛道维修区却早已人声鼎沸。
第三天的季前测试,空气中弥漫着比前两日更加浓重的火药味和探究欲。所有镜头,所有目光,几乎都毫不掩饰地聚焦在维修区中段那抹最耀眼的红色——法拉利P房。
引擎调整。
这四个字像巨石投入湖面,在围场内激起千层浪。昨天林逸风那惊艳的圈速还历历在目,SF70H展现出的强大潜质让整个围场侧目。然而,火花塞的问题和随之而来的引擎保守调校,给这抹初升的曙光蒙上阴影。
梅赛德斯那银色的“移动城堡”里,托托·沃尔夫和尼基·劳达一早便出现在指挥台上,视线不时飘向法拉利的方向。红牛车队那边,霍纳和马尔科博士表情严肃,他们迫切想知道,法拉利昨天的强势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真的王者归来。
林逸风站在车房后方的休息区,手里握着一杯水,视线透过玻璃,紧紧锁定在队友塞巴斯蒂安·维特尔身上。这位四届世界冠军,此刻正与他的比赛工程师西蒙·里德做着最后的沟通。维特尔表情平静,带着德国人的严谨,偶尔蹙起的眉头间,透着对赛车即将展现状态的专注。
“感觉怎么样?”林逸风的比赛工程师罗伯托·奇亚帕压低声音。他察觉到年轻车手身上那股紧绷的气息。
林逸风摇头。他现在只能看,只能等。昔日那个在维修区里上蹿下跳,逮着人就能吹嘘的“围场音爆小子”,此刻像是被按下了静音键。呼吸都刻意放缓。
他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压力,如同巴塞罗那冬日早晨的湿冷空气,无孔不入。这压力不仅仅来自于引擎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更来自于那些审视的目光,那些潜藏在友善笑容下的质疑。
引擎的轰鸣打破了维修区的嘈杂。维特尔驾驶着经过“保守调校”的SF70H缓缓驶出车房。红色的车身在朝阳下流淌着光泽,却似乎比昨天少了几分锐气。
第一圈,系统检测圈。
第二圈,开始尝试加速。
林逸风的目光死死盯在数据遥测屏幕上。维特尔的圈速并不快,甚至比自己昨天最初的几圈还要慢些。果然,引擎输出的峰值被限制了。
维修区里,一些其他车队的探子交换意味深长的表情,空气中似乎飘过几丝不易察觉的窃笑。
然而,随着维特尔一圈圈跑下去,林逸风的眉头逐渐舒展。通过数据反馈,他敏锐地发现,虽然引擎的极限爆发力下降,但SF70H的整体平衡性似乎更好了。
“塞巴感觉赛车在弯道中的循迹性更稳定了。”奇亚帕看着实时数据,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油门响应虽然没有昨天那么激进,但输出更线性,这似乎让他在中低速弯的处理上更加从容。”
因祸得福?林逸风想。
屏幕上,维特尔与西蒙·里德的无线电通讯亮起。德国人的声音沉稳而清晰,不断就赛车的细微感受与工程师沟通,提出调整建议。他的驾驶风格与林逸风的锐利激进不同,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猎人,耐心、精准,用最经济的方式压榨赛车的每一分潜力。
林逸风聚精会神地听着,看着。大脑中的“赛道记忆宫殿”高速运转。他将维特尔的驾驶数据、调整思路与自己昨天的体验进行对比、分析、融合。他仿佛看到一条与自己截然不同,却同样通往极限的道路。
导师的声音似乎在他心底响起。这就是冠军车手的能力。在无法发挥全部马力的情况下,他对能量的分配、对轮胎的保护、对驾驶节奏的把控,都达到了极致。他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上午的测试,维特尔并没有刻意做飞行圈。他驾驶SF70H进行了大量的长距离测试,重点评估不同轮胎在保守引擎输出下的磨损和赛车的稳定性。
圈速榜上,法拉利的名字并不显眼,排在几支中游车队之后。
“法拉利引擎问题看来不小。”
“我就说嘛,昨天林那个圈速肯定超负荷了。”
“昙花一现,毕竟是法拉利,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媒体区传来压低的议论声,有些直接刊发悲观猜测。这些声音像细小的针,扎在每一个法拉利人的心头。
阿德里巴贝内脸色铁青,没有发作,只是默默看着技师们紧张而有序地工作。比诺托眉头紧锁,不断与引擎部门工程师低声交流。
林逸风感到胸口发闷。他习惯用张扬和热血回应质疑,此刻却只能选择沉默。这种沉默让他不适,但也让他更加冷静地观察和思考。真正的较量,还未开始。
午休过后,巴塞罗那气温明显回升,赛道表面温度达到更理想的工作区间。维特尔重新披挂上阵。这一次,SF70H换上崭新的红色标记软胎。
维修区内的气氛陡然紧张。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性能测试,要开始了。
红色的法拉利赛车如同闪电划过维修区出口白线,引擎声浪虽比昨日稍低沉,其中蕴含的力量感却不容小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