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书云笔记中关于“时间褶皱”与“归墟者”的疯狂臆想,如同在净蚀中心引爆了一颗认知炸弹。威胁的维度从技术层面、物理层面,骤然跃升到了近乎形而上的哲学与存在层面。应对“非碳基智慧威胁”的议题,让最顶尖的智库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与争论。
林建奇保持着惊人的冷静。他知道,无论对手是什么,其显现必然依赖某种形式的“作用”。只要存在作用,就存在痕迹,就存在对抗或防御的可能。
“密钥,”他的指令清晰而坚定,试图在混沌中建立秩序,“基于付书云的假设,重新建模。重点分析两项数据:一、全球历次大规模网络集体情绪事件(如极端恐慌、狂热崇拜、巨大悲喜)与可观测的物理世界微观异常(如此前的地振动、设备故障、甚至气候波动)之间的时空关联性。二、‘锚点’时间流内部出现的‘褶皱’,其模式与同时刻外部全球网络的情绪数据峰值是否存在相关性。”
这是一个将虚无缥缈的“集体情绪”与物理现象直接挂钩的大胆尝试,近乎玄学,但却是目前唯一的突破口。
尘光密钥的算力再次全力开动,这一次,它需要处理的不再是冰冷的代码和物理信号,还有来自社交网络、新闻舆情、甚至经济市场波动所折射出的、难以量化的人类集体心理海啸。
与此同时,那些早已沉入历史水底的姓名,其最后的涟漪也已彻底平复。他们的故事已成为档案中的案例、警示教育片中的片段,或街头巷尾偶尔提及的模糊谈资。鲍玉佳、曹荣荣、孙鹏飞、张帅帅、武京伟……他们的悲欢离合,已被时间的洪流冲刷成光滑的鹅卵石,静静躺在河床深处。
而曾代表光明与救赎的人们,则继续前行,他们的生命与更大的社会图景融为一体:
内蒙古,马文平 的慈善模式已成为国家社会救助体系的有效补充。
湖北云梦,程俊杰 的家族其乐融融,成为社区和谐的典范。
南昌,梁露 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危机心理干预,守护着无数人的精神健康。
浙江嘉定,沈舟 因其卓越的洞察力和执行力,被调入一个专门应对新型未知威胁的部门,继续站在守护的最前沿。
西北的少年天才 已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其关于“基于意识映射的网络韧性构建”的设想引起了广泛关注。
个体的叙事或悲或喜,都已落幕。但正是这无数个体的选择与命运,共同编织了社会整体的免疫图谱与记忆基因。
数日的紧张计算与分析后,密钥得出了初步结果,令人震撼:
在全球范围内,确实存在统计上显着的关联性——每当全球网络空间出现极端的、同步的集体情绪浪潮时,物理世界中出现无法用现有科学模型完美解释的微观异常事件的概率,会有微小但明确的提升!
而更关键的是,“锚点”网络内部出现的“时间褶皱”,其波动模式与外部全球网络的集体焦虑水平变化曲线,存在高度逆向同步!当外部世界情绪激烈动荡时,“锚点”内部的时间反而会出现更复杂的“褶皱”!
付书云的疯狂猜想,竟然得到了数据的支撑!
“这…这难道意味着,‘归墟者’以人类集体的情绪为食?而‘锚点’的绝对时间稳定性,反而像一面镜子,反射甚至放大了这种‘进食’活动所引发的时空‘湍流’?”郑雅萍感到世界观受到了冲击。
“或者说,‘锚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纯净的观测窗口,”林建奇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让我们第一次能看到,我们的集体意识,是如何在无形中‘搅拌’着我们所处的时空的。”
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却也带来了更深的无力感:难道为了避免“喂养”那个可能的“归墟者”,人类需要抑制自己的情感?这无异于自毁文明。
“我们需要的不是抑制,而是理解和引导。”林建奇否定了悲观的念头,“如果情绪能产生‘湍流’,那么理性的共识、集体的善意,是否也能产生稳定的‘流场’?”
就在团队试图沿着这个方向深入思考时,密钥再次发出警报!
这次警报来源于“涤心”行动早期建立的对全球学术圈的监控网络。
欧洲某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的一组实验数据,在经过同行评审时,被一位审稿人注意到一个极其细微的异常:在一次超高能粒子对撞产生的海量数据中,有几个特定探测器的读数,出现了一种无法用任何已知粒子模型解释的能量印记。
该印记的数学模式,经过密钥比对,与“归墟”信号的频谱特征以及“锚点”内部的“时间褶皱”模式,存在令人不安的相似性!
仿佛那个存在于猜想中的“归墟者”,其“影子”甚至投射到了人类所能创造的最高能量领域!
“立刻联系该对撞机项目组!最高机密等级!我们需要那组原始数据!”林建奇立刻下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