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 数学课上的黄豆风暴
教室墙角的铁皮暖气管发出沉闷的咕咚声,仿佛在为这节数学课打着节拍。管身渗出的蒸汽模糊了窗玻璃,却挡不住孙玺儿眼中闪烁的光芒。她坐在前排,鼻尖被室内外的温差冻得微红,目光却牢牢锁定讲台上那只泛着油光的搪瓷碗——碗里268颗黄豆堆成紧实的金字塔,在摇曳的煤油气灯光晕里,宛如一座微型的黄金粮仓。
“今日讲《九章算术》中的‘衰分术’,”李老师的竹筷在碗里搅动,黄豆发出沙沙的轻响,“譬如这三堆豆子,按3 : 2 : 1分配,各得几何?”
“上堆134颗,中堆86颗,下堆44颗!”孙玺儿几乎本能地脱口而出,食指在课桌裂缝里快速划动,仿佛那里铺着一张无形的草稿纸。木刺勾住她袖口的蓝布线头,她却浑然不觉。铁皮文具盒内侧,用奶奶缝被子的红毛线贴着她手绘的进位表:个位用红线标注,十位是蓝线,百位为黄线,像极了农家灶台上分类码放的碗筷。
后排突然爆发出“哗啦”声——陈大壮藏在裤兜的玻璃珠倾泻而出,在地面滚成一片晶莹的星河。“陈大壮!”李老师的教鞭“啪”地敲在讲台上,惊得墙角的蜘蛛慌忙躲进暖气管缝隙,“再把黄豆当玻璃珠玩,就罚你用算筹摆完粟米章所有习题!”
“老师,我不是故意的,这玻璃珠在兜里硌得慌,不小心就掉出来了。”陈大壮满脸委屈地辩解道。
“老师,粟米章的分粮法和分玉米一个理儿!”孙玺儿适时举手,翻开草稿本,上面三个同心圆清晰标注着“上中下三堆”,圆心处写着《九章算术》原文:“以所有数乘所求率为实,以所有率为法,实如法而一。”
周冬冬探过头,鼻尖几乎碰到纸面:“乖乖,像切西瓜一样分豆子!这也太有趣了,孙玺儿,你咋算得这么快呀?”
孙玺儿笑着解释:“其实就是按照比例关系来算,先算出总份数是3 + 2 + 1 = 6,然后用总数268分别乘以各堆占的比例,就得出每堆的数量啦。”
课间跳皮筋时,女生们踩着节奏念起新编的算术口诀:“马兰开花二十一,七七四十九加一,五五二十五凑五,三八二十四买糖!”孙玺儿单脚勾住皮筋,身体后仰的瞬间,看见皮筋在秋阳下绷成一道银亮的弧线。“这是二次函数抛物线!”她惊呼出声,落地时重心偏移,差点踩扁陈大壮蹲在地上观察的蜗牛。
“孙玺儿你属猫的?”陈大壮护着蜗牛壳直嚷嚷,“它刚算出自己爬格子的速度是每分钟2厘米!你这一脚下去,它的努力就白费了。”
“啊,对不起啊陈大壮,我刚才看到皮筋的弧线,一下子就想到数学里的抛物线了,没注意脚下。”孙玺儿赶忙道歉。
“抛物线?那是啥玩意儿?”陈大壮疑惑地挠挠头。
孙玺儿耐心地解释:“就是物体斜着抛出去的轨迹,像扔沙包、投篮,它们在空中划过的线差不多就是抛物线,这里面还有很多数学知识呢。”
10月16日 语文课里的算筹密码
晨读声透过糊窗的塑料膜破洞,如碎玉般洒向操场。孙玺儿捧着油墨未干的校本教材,纸页间飘来淡淡的松香——那是新课本特有的气息。当读到第28页《大小多少》儿歌“一堆杏子一颗桃”时,她眉头微蹙:“老师,‘堆’是个模糊量词,《九章算术》里都用‘斛’或‘石’来规范呢!”
“哦?孙玺儿同学很有想法啊,那你给大家讲讲,‘斛’和‘石’一般用来计量什么呢?”张老师微笑着问道。
孙玺儿站起身来,自信地说:“‘斛’和‘石’在古代常用来计量粮食的多少,这样能更准确地表示数量。”
张老师满意地点点头:“非常好,看来孙玺儿对《九章算术》很有研究。那我们继续看下面的内容。”
张老师正用磁铁字卡演示“上中下”结构,“算”字的磁铁突然掉落,背面的甲骨文图案显露出来:两根竹签交叉,周围点缀着小点,宛如古人摆弄算筹的剪影。
“这是‘算’的本字!”孙玺儿眼睛发亮,“就像用筷子摆数字,横式表示个位,纵式表示十位,可精准啦!”
“孙玺儿,你懂得可真多,快给我们再讲讲算筹还有啥特别的。”周冬冬一脸好奇地催促道。
孙玺儿兴致勃勃地说:“算筹不仅能表示数字,还能用来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呢,古代人就是用这些小小的算筹来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
午休时,她躲在课桌下用橡皮雕刻微型算筹。美工刀在橡皮上轻盈游走,不一会儿,十二根长短均匀的“算筹”整齐码放在铅笔盒里。陈大壮嗅觉灵敏地凑过来:“嘿,新式挑棍?用三颗玻璃珠换两根!”不等她拒绝,便抢过算筹跑向厕所隔间。
没想到下午第一节课,校长就阴沉着脸拎着两人站在讲台上——陈大壮手里还攥着算筹,而孙玺儿的铅笔盒里,只剩半块刻到一半的橡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