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话题。
如果把这世间的美味佳肴,称为‘世味’的话。我们人人都贪恋世味。但是仏就把它称为法味。当你领会了以后,当你尝过了法味之后。也许自然而然地也就,会把这个世味给放下了。
当你纠结于吃什么的时候,本身就是着了“相”的。所以这世上懂道理的人很多,但是通道理的却很少。
生活中,总有人拉着别人说,你一定要食素。认为修行就是要食素,素就等于学道。这反而让别人很厌恶你。
本身人家是很亲近于这门道法的,却因你的原因,置而远之。修行本身在于实践。
人若是真正能在生活当中,做到这句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助人为乐,不求回报。就行了,便足够了。
水滴虽然微弱,渐盈满成大器。莫轻视小恶,以为无祸殃,防患于未然。自净其意,莫问前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做个好人,行些好事,存点好心,做好自己就已经在修行路上走很远了。
而如果你把它看成形式,甚至去捆绑约束他人,就走歪了。
当你因为学习道法而变的更好,自己改变了,你的家人和身边的人,见到你的改变,慢慢的,周围的人自然而然就会接受了,顺其自然,不必强求。
不可以一棒子打S,认为人家不食素的人,就是不对的,然后你吃了就是对的。如果过于执着一个结果,那你就已经完全是着了相,魔怔了。仏魔也只是一线之隔啊。
最后一个,讲一讲斋。它指的不是菜,我们往往把斋和饭斋和吃斋,斋饭给联系在一起。就错了,曲解了。
斋实际上指的是戒律,指的是‘过午不食’。午时是中午十一点,到下午十三点。古时候的仏弟子会托钵乞食,在沿途的挨家乞讨,化缘,结缘。
他就拄着禅杖,发出铃铃铃的声音,站在人家门口。讨到什么什么就吃什么,不挑食,主人给什么吃什么,不添麻烦,就算是隔夜的剩饭菜也要吃。
如果只有肉,也得吃。因为如果不吃,今天就没的吃了,只能饿肚子。就要等到明天再吃,因为过午不食。
所以延续至今,相沿成习。其实它真正的名字叫‘持斋’。坚持的持,而到我们这儿就演变成了吃斋。又跟素饭斋挂钩在了一起。
所以,斋是戒的本体,是戒律的体现!这就是素,腥,荤,斋的含义。
他们酒也不让喝,知道为什么吗?它是大米做的,谷类的,或者水果发酵,精心酿制而成。那为什么不能喝呢?因为酒喝多了,喝好了之后会‘妄语’。胡言乱语,自己原来的心性也会失控,改变。
有的人会说,酒品即人品,一个人和断片了,那时候才是真正的他。能看出一个人原本的样子。
我却不这么认为!喝酒嘛,开心就好,有朋自远方来,一起举杯邀明月,不亦乐乎。喝吐了,喝那么难受干嘛,还有下一场呢。微醺胜买醉,到量咱就停,健康第一。大家都开开心心的唠会嗑不好吗。
而一个人平时的样子,哪怕不是真正的他,但如果他能做到温良恭俭让,哪怕装的像个好人。也是不错的,因为懂得自律和自我约束的人,就已经是非常棒了。
谁也不可能把自己的一切,都让别人看尽,糊涂点处着,对谁都好。
最后总结一下,所以吃东西啊,不用太在意吃什么,那样太累。本意就是让你可以生活的更自然和健康开心。
能管住就持戒和斋,不杀生。管不住就吃,做好以后承担因果的心理准备,道个歉,诚恳点。
再说点题外话。有信念仰的人是好事,但不可以太过深入,执着,痴迷。我见过很多人瞻仰的太魔怔了。吓人,生活都受到了干扰。这就离了道,错了方向。
释迦是个人,老子骑牛出函谷关,紫气东来,也是个人。然后耶速也是人。
那为什么他们被世人所敬仰和记住了?是因为他们的道法。他们的精神,源远流长,他们说的有道理,有大智慧。值得世人去学习。
他们留下道法,不是让你去求他本人庇护的,他也忙不过来,所以留下了书与道法。有句话叫,求神不如求自己,自求多福。自强不息,努力进取,永不言败和不轻言放弃,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给你们了道路,留下了书籍。他们的精神意志,永不朽。不是说,焚香跪拜,心诚的去仰慕他,就顺风顺水了。
是让人可以通过道法,看清本质,活动更聪明和智慧,独善其身。只要心向善,人人皆是神。
目的就是为了让人向善,有善心,做好人。开启你新的人生。
不是说天天拜这拜那,苦念文经。念到最后还什么都不懂,那是在那求些什么呢?
捧着一本《心经》,圣文。二百七十个字,句句都是金字圣言。有些人就左一遍右一遍的念,念的自己都累的不行,都放弃了,怪不保佑你。
念了这么多遍,到最后连原文的释义,含义是什么都不知道!最后病好不了,看不透,看不破世事,还怪人家没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