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山职业技术学院晚开一周。刘小利坐着电摩从家门口出发,后座绑着吉他和DV相机,嘴里哼着《青苹果乐园》。
“我来了!铜职最靓仔报到!”
他站在报名点举起麦克风:“请问宿舍楼怎么走?”
志愿者一脸懵:“你不是来报到的吗?”
“对对对,我是来‘跨校生活’的!”
他就是这群人里最“不正经”但最“稳定”的那一个。
他没有状元的压力,没有哲学的苦闷,也没有科技的执着。
但他有一种天然的“我愿意留下,见证大家完成一切”的浪漫。
那天,桐山下了小雨,落了黄昏光,校园里吹过一阵初秋凉风。
他们在不同城市,不同寝室,不同的新生群里。
但他们都知道:“这一年,是从一个世界奔向另一个世界的起点。”
也许是大学,也许是回归,也许是改变。
但他们都不再惧怕选择,因为经历过Ω的他们,早已知道:
选择了,就不回头。
2003年10月9日·青华大学·医学院宿舍楼
开学已经半个多月了。
校园里的银杏叶开始泛黄,从理教楼到荷花湖的主路上,一地落叶铺成金黄地毯。图书馆外依旧人来人往,食堂里依然排满了人。
一切仿佛和她无关,又仿佛她早该出现在这里。
乔伊每天六点半起床,八点到主楼上课,下午六点结束课程后去自习室,晚上七点准时坐进图书馆三楼西南角,和一群素未谋面的学生默默“卷”到十点。
她表现得像一位标准的新生——认真、刻苦、按部就班。
但只有她知道,她根本不是在“融入”,而是在“观测”。
乔伊不是没被震撼。
第一次踏入校园大门,看到校训石上那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第一次走进医学馆,听导师讲解“基础医学发展史”;第一次在主教学楼的公告栏看到往届“全国基础研究课题”名录……
她真的感受到了这所学府的沉淀、厚重、底气。
可她始终心里有疙瘩。
她知道自己在“这里”,但她也知道自己不属于这里的这条轨道。
她的心属于另一个系统,另一个未完成的命题——Ω。
每周六上午九点,乔伊准时出现在桐山大学家属院门口,带着教辅资料,走进李东阳校长家,给他那位成绩平平、略带叛逆的高三女儿补课。
她从来没打听过她的名字,只叫她“李同学”。
她也不急着刺探李东阳的秘密,只是默默观察——
李东阳书房外有个保险柜;
家中常有陌生人来往,穿着偏科研制式;
李家后院小库房有一个蓝色的标记箱。
她知道,李东阳一定知道废彪在哪、在做什么、以及——Ω的核心部件是不是还在桐山。
她不急,她有时间,她要“由内而外”解构这场骗局。
乔伊住在医学院女生宿舍四楼409寝室,室友有三个——
来自杭州的苏婧,性格活泼,是校园广播站干事;
广州的张颖,爱打羽毛球,正在追《流星花园》;
来自哈尔滨的李晓雪,话少但专业很强。
她们不明白乔伊为什么那么安静、那么规律、不打闹、不熬夜、不追剧——甚至连《流星花园》都不看。
她们以为乔伊是“学霸型孤冷天才”。
但乔伊其实是——一个“没有完全降落”的人。
她总觉得,她是一个暂时落地的航天舱,而不是已经建立起根系的学生。
每晚十一点,乔伊打开随身收音机,调到本地频道,听那些怀旧老歌、听老百姓点歌。
有人点《爱如潮水》,有人点《一千个伤心的理由》。
她最喜欢的是那一晚,主持人放的——《青春纪念册》。
她靠在宿舍床头,小声唱: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梦想,
有笑有泪有疯有狂,
我们都还在继续飞翔。”
她合上眼,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井下的风声、冰场的光芒、楼顶的夜谈——就都来了。
2003年10月初·青华大学·学生宿舍楼下。
乔伊坐在宿舍楼外的长椅上,一条条地划着课表,一门门地对着教授名单,理性地计划本学期的所有必修课内容和节奏。
可这一切,她不是在准备上课。
陈树在桐山邮电学院的宿舍里,正在焊接他自制的“树二号”设备接收模组。
手机响起,一条乔伊的信息弹出:【乔伊:现在我们不是修轨道,而是拔掉“造轨道的机器”。】
陈树一怔。
几秒后,屏幕再次闪动:【我决定退学复读。】
【我要重新高考,选量子物理。】
他愣了十秒,手里的焊枪掉在桌上,“咝”一声火星四溅。
他喃喃道:
“她疯了……不,是她终于清醒了。”
这一整年,她都在“修正轨道”——从高考状元线,到原轨道重构,试图重新对齐2021的自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