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半个月,沈星晚带着陆战锋和李师傅,跑遍了县里的养老院、乡镇集市和老干部活动中心,做了一场场细致的调研。养老院的张奶奶拉着沈星晚的手,掀开棉袄给她看:“你看这袖子,俺胳膊疼抬不起来,想自己脱都费劲,要是能做个侧开拉链就好了。”集市上的李大爷则抱怨:“买件带口袋的外套难死了,俺这老花镜总得攥在手里,一不小心就摔了。”
他们把收集到的需求一条条记在本子上:“面料要纯棉/羊毛”“宽松版型,尤其是袖口和裤腰”“多做口袋,至少两个外侧口袋、一个内侧口袋”“用按扣或大拉链,避免小纽扣”“颜色以深色为主,耐脏;但也要有浅色系,过节穿”……密密麻麻记了整整三个本子。
“星晚姐,你看这个!”小花举着个布包跑回厂里,里面是个老太太自己缝的“万能马甲”,前后左右缝了六个口袋,胸前的口袋还加了拉链,“张大妈说这是她的宝贝,装老花镜、药瓶、手帕、零钱,啥都能装,咱们能不能照着做?”
沈星晚接过马甲,指尖抚过那些歪歪扭扭却结实的针脚,眼眶有些发热。这些朴素的需求里藏着多少不便,又藏着多大的市场潜力啊。她当即决定:“就从马甲和棉袄开始!李师傅,你负责改良面料,用仓库的真丝混纺纯棉,既柔软又结实;王师傅,麻烦您指导大家做按扣和口袋,确保实用;陆大哥,你去联系辅料厂,定做大号按扣和防滑拉链。”
车间里的质疑声渐渐被忙碌取代。年轻的缝纫工们一开始不习惯宽松的版型,总把袖口做得太瘦,王师傅就拿着软尺一个个教:“老人们的胳膊不像年轻人那么直,袖口得比平时放宽两寸,抬胳膊才不费劲。”裁工们剪惯了修身的喇叭裤,面对宽大的棉袄版型总觉得别扭,陆战锋就用硬纸板糊了个人体模型,比着模型裁剪,渐渐找到了感觉。
沈星晚自己则趴在设计桌上,一遍遍修改图纸。她在马甲的内侧加了个带拉链的小口袋,专门用来装贵重物品;把棉袄的领口做成可拆卸的,方便清洗;还在裤腰上加了调节带,胖瘦都能穿。为了让颜色既耐脏又不失气色,她把仓库的藏蓝色真丝和浅灰色纯棉混纺,做出一种沉稳又柔和的“青灰色”,王师傅看到后直夸:“这颜色好,显年轻!”
第一批样品做出来那天,沈星晚特意请了养老院的张奶奶和集市的李大爷来厂里提意见。张奶奶穿上青灰色棉袄,试着抬了抬胳膊,惊喜地说:“哎呀,这袖子不卡胳膊了!”她摸了摸胸前的大口袋,把老花镜放进去,拉链“唰”地拉上,“这口袋好,不怕掉出来了!”
李大爷穿上马甲,六个口袋分别装了老花镜、手帕、药瓶、零钱和报纸,里里外外摸了个遍,笑得合不拢嘴:“这才是给俺们老年人做的衣服!你看这按扣,大!好扣!”他转身对其他员工说,“你们别觉得做老年衣服没出息,做好了比啥都强,俺们老年人就认实在!”
员工们看着老人满意的样子,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那个之前质疑的年轻缝纫工小声对小花说:“没想到做老年衣服这么讲究,这口袋的位置、按扣的大小,真是学问不少。”小花笑着说:“星晚姐说了,不管做啥衣服,用心了就有市场。”
沈星晚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像被暖阳烘着。陆战锋走到她身边,递过来一杯热乎乎的姜茶,军绿色的袖口沾着点棉絮:“我刚去供销社问了,张主任说他们愿意先试销这批货,还说要是卖得好,就签长期供货协议。”他看着她冻得发红的鼻尖,忍不住用手背轻轻碰了碰,“别总熬夜画图,看你眼下的青黑。”
沈星晚的脸颊瞬间红了,接过姜茶抿了一口,甜辣的暖流顺着喉咙往下滑:“你不也跟着跑了半个月集市?脸都晒黑了。”她指着样品上的青灰色面料,“你看这颜色,用仓库的余料做的,成本降了三成,价格定得亲民点,老人们肯定买得起。”
陆战锋看着她眼里的光,突然觉得之前的担忧都是多余的。这个总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的姑娘,身上好像有永远用不完的劲儿。他拿起一件棉袄,仔细看了看针脚:“王师傅说得对,这衣服做扎实了,老人们会互相介绍着买,口碑传得快。”
转型的消息很快传开,县百货公司的张经理第一时间赶来,看到样品后当场订了两百件棉袄和一百件马甲:“星晚啊,你可算做对路子了!我早就说中老年市场缺好货,就看谁能用心做。”他指着棉袄的可拆卸领口,“这个设计太妙了,解决了老人们怕麻烦的痛点!”
车间里的生产热情重新高涨起来。大家给中老年系列起了个亲切的名字——“暖福”,寓意“温暖幸福”。年轻的缝纫工们学着王师傅的样子,在口袋边缘加了加固针脚;裁工们把版型越做越精准,确保每个老人都穿得舒服;连做饭的张大妈都念叨:“等这批货卖了,给俺老伴也做一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