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的我与理性的我总是这么难以统一。本我与自我已如此难协调,又如何做到超我,超然物外呢?弗洛伊德若在世,会把我看做他的病人吗?
.
2001年7月20日……星期五……晴
.
一大早起来拨通168查分热线才知道今天不是公布分数的日子,还得等几天,提到嗓子眼的心跟着放下,又可以理所当然地多过几天没心没肺、苟延残喘的日子了。当然这种无聊等待的日子也是一种煎熬。爸爸装出一副对分数并不关心的样子,安慰我说一切已成定局,担心无益。我也知道已成定局,只是想早点知道结果,结束未知的煎熬。
领了买菜的任务,我拎着菜篮去菜市场,刚下楼便遇到一同来找我的蒋丽琴和狗熊。和他们一起去菜场,边走边聊,聊考试情况和填报的志愿,聊其他熟人的情况,聊菜场的菜,聊《科幻世界》,聊一切能聊的话题。不知不觉,买菜的时间比平时久了不少。回到家,妈妈略带埋怨地跟我说:“刚刚有个男生打电话找你!”
“哦,谁啊?有没有说什么事?”我一面绷紧了神经准备应对妈妈接下来的责问,一面好奇是什么惹得她要对我发火。
“没听出来,外地口音。我说你不在家,他听了什么也没说就把电话挂了。”妈妈带着情绪回答,眼神里的潜台词仿佛在质问我:“你和那个陌生男人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在瞒着我?!”
这对我来说简直是无妄之灾,那个男生挂她电话却引来了她对我的猜测和怒火。可我已顾不上这些,脑子飞速运转,猜测打电话的人可能是谁。一个名字怯生生地闪现——陶然。是他?外地口音,不知道说什么就挂电话的做法,以及妈妈的无名火,是的,我的第六感无比肯定地告诉我,打电话的是他无疑。突然我懊恼自己买完菜为什么不早点回来,埋怨妈妈接电话为什么不问清楚是谁、有什么事,为什么说我不在家而不说我去买菜了,让他晚点再打来,他会不会误会我去外地玩了很久都不在家……当然,这些不可能说出口,只能在脑子里盘旋,在心里纠结郁闷。
我抱着《一生》坐在沙发上假装看书,等电话。《一生》中,雅娜从未得到过理想中的爱情,丈夫于连对她身体的欲望远大过对她灵魂的兴趣。很快,各种新的身体占据了于连的欲望高地,而雅娜也把生活寄托由丈夫转到儿子身上。我不明白过着这样貌合神离的日子,不会心生恨意、各种要想办法抽身离开吗?为何雅娜在得知于连死讯时还会受刺激晕倒?我也不明白在儿子挥霍掉所有家产后,雅娜为何要接受丈夫前情人的帮助才能开始新生活?是前情人的儿子也是丈夫的儿子,身上有丈夫的影子吗?为什么不与前尘旧事彻底了断后开始新生活?笔者把她一生的不幸归结于未了解对方就草率结婚,那了解对方后为什么不及时纠偏止损?雅娜为什么只是接受现实,从始至终不反抗?带着对雅娜的“怒其不争”,我甚至开始揣度这部小说为什么会成为名着,是因为其真实?还是因为其悲惨?
书里说:人生既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像想象的那么坏。真的吗?
整个下午,我沉浸在《一生》的故事里,电话铃声没再响起。
.
2001年7月24日……星期二……晴
.
又是些紧张、忙乱的日子。从昨天到今天,一直忙着查分、找人、打电话、接电话。
凌晨,老爸把我从床上叫起来查分。我揉着惺忪的睡眼给“168”打电话,总是占线,拨了好多次,瞌睡都彻底醒了才打通,又经历了各种语音提示、按键操作后总算查到:语文119,数学135,英语92,综合238,总分584,比预估的少了6分。语文和英语有作文题,打分主观影响因素较大,预估分和实际分数有偏差很正常;数学和综合得分标准是客观固定的,与报纸上公布的参考答案对比,预估分和实际分不会相差太多。可我语文和英语与预估差不多,甚至比预估分还高了几分,偏偏数学和综合却比预估的少了十几分,让人有些想不通。高考一分能压几百上千人,十几分的影响简直不敢想。得知这个结果,我有疑惑,有不甘心,但这个总分我也能接受。爸妈却比我反应强烈很多,觉得在分数统计或者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打算找人复核分数。
躺在床上辗转反复了几个小时,爸爸挨到早上七点,估摸着全叔叔起床了才给他打去电话。全叔叔说今年学校合并了分数线不好估,按以往的经验,这个分数想上他们学校有点悬,如果确定分数算少了,加上后上他们学校的把握会大些,只是能查分纠错的概率很低。这次所获取的信息和上一次通话内容差不多,只是全叔叔的话加强了爸妈查分的信念,他们选择性地忽略了他说“纠错概率低”的那句话。如何查分复核,找哪个部门、走什么流程,我们全然不知。爸爸自然又委托了全叔叔帮忙打听,然后就赶着坐车去市里处理公司改制下岗的一些善后手续去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