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邶凉有近三十万军队,确实不容小觑。但三大王朝也已支援璃阳三十万兵力,其中不乏精锐之师。”
“再加上璃阳目前可以调动的军队,总数仍有五十万之多,精锐也不少。唯一的变数,就是那个邶凉驸马。他的实力太强,而璃阳却没有能制住他的高手。”
赵纯低声自语。
能够从众多皇子中脱颖而出,继承帝位的人,自然不是平庸之辈。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能够成为一国之主的人,绝非平庸之辈。他们都是当世的杰出人物,否则也无法坐上那至高无上的王座。
就像大唐皇帝李世民,当年也并非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
“算了,和你讲这些有什么用。”
赵纯淡淡一笑,用过晚膳后陪皇后片刻,便前往军事重地,商讨应对接下来战事的策略。
根据先前的讨论,大多数人认为守城虽有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邶凉若集中兵力攻一处城墙,其他三面仍需布防,以防敌军佯攻。
因此,最初商议时,来自另外三大王朝的将领以及璃阳仅存的大将,都建议主动出击,在太安城外与邶凉军决战。
但最终如何决定,还要看今夜的最后商议。
“朕……不愿做**之君!”
赵纯长叹一声,回想起这几个月的经历,神情有些恍惚。
就在数月前,璃阳还处于鼎盛时期,国力强盛,看不出一丝衰败的迹象。谁曾想,短短时间内,竟落得如此境地。
这可能是近千年来的唯一一次王朝由盛转衰的例子。
而这一切的根源,皆因那位邶凉驸马李明升。
清晨,太安城的城门轰然打开,数十万大军如潮水般涌出,列成多个阵型。各军兵种不同,铠甲兵器各异,风格纷繁不一。
这是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王朝。
如今璃阳虽然号称还有五十万可用之兵,但实际上连璃阳自己在内,这些军队分属各方势力,短时间内难以真正融合。即使有名将,也难以做到完全统一。
因此,昨夜策划时,虽然将各军统称为一体,实际上仍是各自为战,只在一定程度上听从统一调度。
一些将领原本打算据城而守,依靠城墙的优势。可惜璃阳之前为了供应百万大军,粮草几乎耗尽,太安城中剩下的粮食不多,难以长期坚持。如果被敌军围困,将会面临断粮的危险。
综合考虑之后,璃阳最终决定出城迎敌,而不是固守孤城。
数十万大军横向展开,列阵于野外,与三十里外的邶凉军遥相对峙。每个人神情严肃,都知道这一战将决定一个王朝的命运。尽管现在的璃阳已不能称作王朝,只剩下些许强国的余威。
“听说邶凉大雪龙骑是天下骑战第一,九千人几乎等同于万人。今天终于可以一战,看看是他大雪龙骑更强,还是我关宁铁骑更胜一筹!”
关宁铁骑的主将骑在马上,目光沉稳,却难掩内心的期待。天下人都说大雪龙骑威震九州,独步天下骑兵。
但他心中并不服气——关宁铁骑同样精锐勇猛,在他看来,绝不逊色于邶凉铁骑。
此前两军从未交手过。
但今天,终于迎来了正面交锋的机会,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两军相隔甚远,足足三十里之遥。纵使他武艺高强,也难看清远处的动静。
只能在此静静等待。
与他一同等待的人还有很多。
大战将至,表面平静,内心却紧绷万分。
……
距离太安城三十里外,是邶凉大营。
天色刚亮。
近三十万邶凉将士无人安睡,个个目光炽热,神情中难掩激动,仿佛已等待太久太久。
他们或坐或站,或倚或卧,遥望天边,也望向远方那座巍峨雄城。
今日非同寻常,对他们意义重大。
不知多少人,为这一天期盼多年。
邶凉本是贫瘠苦寒之地,曾险被璃阳抛弃,百年来饱受北莽侵扰,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直到徐霄执掌邶凉。
在他治理下,邶凉逐渐兴盛,重焕生机。
百姓终于安居乐业,不再如往日般惶恐不安。
邶凉王妃更是温婉仁厚,待民如子。
可即便如此,
璃阳仍步步紧逼,甚至害死了王妃。
这让邶凉上下无不愤慨。
如今兵临太安城下,众人情绪激荡难平。
此刻,他们已察觉到太安城内的动向,知道对方决定出城迎战。
这对邶凉来说,或许反而是好事。
此战变数颇多。
此前军中将领反复商议攻城策略:是围而不攻、慢慢图谋,还是以雷霆之势强攻,亦或是出奇兵制胜。
如今对方选择主动出击,列阵于城外,
那么——
他们无需再顾虑太多,只需让两军正面交锋即可。
“看来璃阳王朝也想速战速决,这倒是好事,省得我们再费心谋划。”
李义山缓缓说道,眼中透着睿智。
“确实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不知璃阳付出了什么代价、许下了什么承诺,竟能让三大王朝各自派出精锐,实力甚至比顾剑棠的辽东边军还要强上几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