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曦接到导演电话时,正在办公室里翻《镜界迷城》的技术测试报告——秦涯刚把“情感逻辑系统”的优化版发过来,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里,藏着团队近半年的心血。电话那头的背景很安静,只有隐约的纸张翻动声,导演的语气没了之前采访时的热情,多了几分刻意压低的凝重。
“小林,片子初剪完了,送审材料也备好了。”导演顿了顿,像是在斟酌措辞,“但有件事,我得提前跟你说——片子里拍了你们AI互动叙事的技术演示,还有陆岩聊‘如何用剧情引导观众共情’的片段,审片时,有人问了好几次‘织梦的技术能不能复制’‘这种叙事能力能不能应用在其他领域’。”
林曦握着手机的手指微微收紧,听筒里的电流声格外清晰。“您的意思是……”
“片子播了,你们可能会被更多‘上面的人’注意到。”导演的声音压得更低,“不是普通的行业关注,是那种……对‘塑造叙事’能力很感兴趣的关注。这种能力能影响人的认知,能聚人气,自然会有人想知道‘谁在掌握’,想知道‘能不能为他们所用’。你们……一定要做好准备。”
“塑造叙事”“为他们所用”——这几个词像细针,轻轻扎在林曦心上。她瞬间明白,导演说的“超出预期的关注”,不是鲜花和掌声,是审视,是掂量,甚至可能是觊觎。互动叙事的核心从来不是“好玩”,是通过选择和情感共鸣,悄悄引导观众的认知倾向;而AI驱动的深度互动,更是把这种“引导”做到了极致——这种能力,对想掌控话语权的权力机构、对想垄断技术的资本巨头来说,既是诱惑,也是威胁。
挂了电话,林曦站在落地窗前,看着楼下创意园区里来来往往的人,突然觉得有些不真实。前几天还在为“双轮驱动”的成功开心,现在却被一盆冷水浇透——和新界互娱的挖角、和恒星传媒的竞争,都只是商业层面的明枪暗箭,而现在,他们可能要面对的,是看不见的、更高维度的力量。
没等她缓过神,沈哲的微信就弹了进来,只有一句话:“来我公司楼下的咖啡馆,有事谈。”
林曦赶到时,沈哲已经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摆着一杯没动过的黑咖啡,杯壁上凝着水珠。他穿了件深黑色的风衣,领口扣得很严,和平时在织梦时的松弛截然不同,眼底带着少见的严肃。
“有几个背景很深的资本,最近在通过中间人打听织梦。”沈哲开门见山,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着,节奏很慢,却透着压力,“开价是现在估值的五倍,条件是全资收购,团队全员留任,尤其是秦涯的技术组。”
林曦的心沉了下去:“只是商业收购?”
“不止。”沈哲抬眼,黑眸里没了平时的笑意,“他们问的第一个问题不是‘织梦的IP值多少钱’,是‘秦涯手里的AI互动叙事底层架构,能不能剥离出来单独授权’;第二个问题,是‘织梦能不能接受第三方对内容创作的……指导’。”
“指导”两个字,沈哲咬得很轻,林曦却瞬间懂了——所谓的“指导”,就是让织梦的叙事能力,按他们的要求来,为他们的需求服务。她想起导演说的“塑造叙事的能力”,后背突然泛起一阵寒意。这些资本要的不是一个游戏公司,是织梦手里那套“能影响认知”的技术和创作体系;他们开的高价,不是买织梦的未来,是买织梦的“控制权”。
“这些资本的背景,查得到吗?”林曦的声音有些发紧。
沈哲摇了摇头,指尖在咖啡杯沿划了一圈:“查不到最终受益人,只知道背后牵扯到几家大型投资集团,还有些和地方文旅、传媒机构有关联的影子公司。他们不是恒星那种靠资源压人的旧势力,也不是新界那种靠钱砸市场的新玩家——他们是能不动声色地让一个公司消失,也能不动声色地让一个公司‘听话’的力量。”
咖啡馆里很安静,邻桌的人在低声聊天,窗外的车水马龙缓缓流动,林曦却觉得空气越来越闷,像有一只无形的手,正慢慢扼住织梦的喉咙。她想起秦涯熬夜改的技术架构,想起陆岩磨了几十版的剧本,想起苏瑾跑断腿谈下的合作,想起织梦从一百平的小办公室搬到独栋小楼,想起所有人为了“做真正的好游戏”付出的努力——这些,难道要变成别人手里的“工具”?
“他们还说了什么?”林曦攥紧了手里的包,指节泛白。
“他们给了期限,一周内答复。”沈哲的语气沉了下去,“如果不同意收购,后续可能会有‘麻烦’——比如,你们正在谈的文旅合作项目,可能会突然被卡住;《镜界迷城》的版号审批,可能会被无限期搁置;甚至,秦涯之前申请的技术专利,可能会被质疑‘侵权’。”
这些话,像冰锥一样扎进林曦心里。她终于明白,为什么导演说“做好准备”,为什么沈哲特意让她来咖啡馆谈——这不是商量,是威胁;不是商业谈判,是权力和资本的施压。他们用高价当诱饵,用麻烦当筹码,逼着织梦低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