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断了退路,才能把心思钉在要做的事上
村东头的周老栓,年轻时想种反季蔬菜,村里人都劝他 “别瞎折腾,冬天菜不好活,赔了钱咋整”。周老栓没听,把家里仅有的两亩水田改成了大棚,还把攒了多年的积蓄都拿出来买塑料膜和肥料,连给儿子娶媳妇的钱都押上了。有人说他 “疯了,断了自己的退路”,周老栓却蹲在大棚边说:“就是要断了退路,我才没空想东想西。要是留着水田,我肯定会琢磨‘不行就种水稻’,哪能专心把大棚弄好?”
那年冬天,周老栓天天守在大棚里,夜里裹着棉袄看温度,白天蹲在地里薅草,连饭都在大棚里吃。最后反季蔬菜卖了好价钱,不仅赚回了本钱,还给儿子盖了新房。后来他跟人说:“人的精力就像一碗水,你要是又想浇菜又想浇稻,最后啥都长不好;你把水全浇在一处,才能浇出好庄稼。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天旱,不是虫灾,是自己三心二意 —— 一会儿想干这,一会儿想干那,到最后啥都干不成。”
2、一步一步往前走,别想着抄近道
村里的后生小栓,去年想做水果生意,听人说 “倒腾外地水果能赚快钱”,就想抄近道 —— 不亲自去产地看货,托人从外地发货,以为能省力气又赚钱。结果发来的水果一半都是烂的,不仅没赚钱,还亏了几千块。小栓蹲在村口哭,周老栓见了跟他说:“抄近道的人,最后都得绕远路。这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可占?你连水果好不好都没看见,就想赚钱,不是做梦吗?”
周老栓年轻时学做木工,师傅让他先练刨木头,一练就是半年,手上的茧子磨破了三层。小栓问他 “为啥不直接学做家具”,周老栓说:“刨木头是基本功,你连木头都刨不平,咋能做家具?就像种地,你得先学会松土、播种,才能等着收获;你要是想跳过这些步骤,直接等着庄稼长出来,可能吗?能力都是一点点练出来的,不是靠抄近道得来的。你想做水果生意,就得自己去产地挑货,知道啥水果新鲜、啥水果好卖,慢慢积累经验,才能赚钱。” 后来小栓听了话,每天天不亮就去镇上的水果市场挑货,慢慢摸清了门道,生意也渐渐好了起来。
3、多听多看再决定,别自己说了算
村里的老支书陈满仓,办事最懂 “多问” 的理。去年村里想修灌溉渠,有人说 “从东头修,离水源近”,有人说 “从西头修,能浇更多地”。陈满仓没急着拍板,而是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问,还去邻村看人家的灌溉渠咋修的,最后才决定 “从中间修,两边都能浇到,还能省不少钱”。
有人问他 “为啥不直接做决定,费那劲干啥”,陈满仓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你要是只听一个人的话,可能会漏掉很多事;你多问几个人,多看看别人咋做的,才能找到最好的办法。就像看病,你得找好几个医生看看,才能知道自己得的是啥病;你要是只听一个医生的,可能会看错病。做决定也是一样,你得等时机成熟了,把事情摸透了,再果断下手,才能比别人快一步。” 有回村里想引进新的水稻品种,陈满仓先让人试种了一小块,看产量好不好、抗病性强不强,确定没问题了才让大家一起种,最后村里的水稻产量比往年多了不少。
4、把长处磨亮,别在短处上较劲
村里的刘木匠,手巧得很,能把木头雕成花,可他不认字,连账本都不会记。有人劝他 “学认字吧,不然连账都算不清”,刘木匠却笑着说:“我不认字,可我会做家具啊。我把家具做得好看、结实,别人就愿意找我,至于记账,我让我儿子帮我就行。”
刘木匠年轻时也想过学认字,可学了半年还是记不住,反而耽误了做家具。后来他想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你要是总在短处上较劲,只会累死自己。就像地里的庄稼,玉米长不高,可它能结棒子;高粱长得高,可它结的籽小。你得知道自己擅长啥,把擅长的事做好,就能让人佩服。” 刘木匠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做家具上,慢慢成了方圆百里有名的木匠,有人专门从外地来找他做家具,就算要等半年也愿意。他说:“我不认字,可我做的家具能堵住别人的嘴 —— 别人不会因为我不认字就不找我,反而会因为我家具做得好而尊重我。”
5、别让东西牵着你走,得自己说了算
村里的小张,天天抱着手机刷短视频,饭也顾不上吃,活也顾不上干,连地里的草长得比庄稼高了都不知道。他娘劝他 “别总玩手机了,去把地管管”,小张说:“再刷一会儿,马上就去。” 结果刷着刷着,一天就过去了。
周老栓见了跟他说:“你这不是在玩手机,是手机在玩你。你本来想刷一会儿,结果被手机牵着走,把该做的事都忘了。真正能成大事的人,都能管住自己 —— 他们知道啥时候该干活,啥时候该休息,不会被手机、电脑这些东西耽误事。就像你想去镇上买东西,你得知道自己要买啥,别到了镇上看到啥就买啥,最后把钱花光了,该买的东西还没买。” 后来小张试着每天只玩一个小时手机,其余时间去地里干活、跟人学种大棚蔬菜,慢慢把心思从手机上移开,日子也渐渐有了起色。他说:“以前觉得手机离不开我,后来才知道,是我离不开手机;现在我管住了自己,才发现有很多比玩手机更重要的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