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上没有缺点,只有不合时宜的特点
村东头的周老栓,年轻时总被人说 “木讷”—— 跟人聊天不会说客套话,见了长辈也不知道主动搭话,村里有人背后笑他 “不懂人情世故”。可去年村里统计土地面积,需要一笔一笔核对台账,别人嫌麻烦、怕出错,唯独周老栓坐得住,对着账本逐户核对,连小数点都没算错,最后帮全村人理清了土地边界,避免了不少纠纷。
后来周老栓跟人说:“哪有啥缺点?你说我木讷,可这‘木讷’让我做事仔细;你说别人高冷,可高冷的人往往能沉下心干大事。所谓缺点,不过是某个特点没用到对的地方。别被别人的评价绑住,说不定哪天你‘不招人待见’的地方,就能帮上大忙。” 村里的小芳,以前总因 “不爱说话” 自卑,后来发现自己能安安静静绣出精细的纹样,反而成了村里独一份的绣娘。她说:“把特点用对地方,缺点就成了长处。”
2、越打压你的人,越离不得你
镇上的小李,在家具厂当设计师,刚入职时就因设计新颖受老板重视,可组长老张总找他麻烦 —— 故意挑他设计图的毛病,还在老板面前说 “小李太毛躁,撑不起大事”。小李很委屈,想辞职,周老栓劝他:“老张为啥打压你?要是你没本事,他根本懒得理你。他是怕你抢了他的风头,可又离不得你 —— 你设计的图纸能帮厂里拿订单,他还得靠你出成绩。”
小李半信半疑,继续留在厂里,后来果然发现:每次厂里接大订单,老张都得偷偷参考他的设计思路;有回小李请假,老张连个像样的图纸都拿不出来,还得打电话让小李远程指导。小李这才明白:“越打压你的人,越怕你离开。他们嘴上说你不好,心里却清楚你的不可替代性,不过是又怕又恨罢了。” 后来老板识破了老张的心思,提拔小李当了新组长,老张反而成了他手下最卖力的员工。
3、过度帮忙招仇恨,点到为止才长久
村里的王二婶,以前总爱 “大包大揽” 帮邻居 —— 张婶家孩子没人带,她天天去帮忙接送;李叔家收玉米,她放下自家的活去搭手。可慢慢的,张婶开始觉得 “王二婶就该帮我”,有回王二婶没去接孩子,张婶还埋怨她 “不尽心”;李叔也觉得 “她帮忙是应该的”,连句谢谢都很少说。王二婶又委屈又纳闷,跟周老栓诉苦。
周老栓跟她说:“你帮得太多,反而让人家觉得矮你一截,自卑攒多了就成了怨怼。最好的帮忙不是啥都替人干,是在人家最急的时候拉一把,还得给人留个报答的机会。就像给庄稼浇水,一次浇太多会淹根,少浇点、等它渴了再浇,还让它知道得靠自己扎根吸水,才能长得好。” 后来王二婶改了法子:张婶再找她接孩子,她就说 “我下午得喂猪,你要是不忙,咱们可以轮流接”;李叔找她收玉米,她就说 “我家玉米也没弄完,你帮我搬两袋,我就帮你筛玉米粒”。慢慢的,邻居们不仅不再埋怨,还总主动帮王二婶干活,关系反而更融洽了。
4、盲目提升认知,比无知更害人
村里的后生小栓,前两年总怕 “跟不上时代”,报了一堆线上课 —— 有讲 “商业思维” 的,有讲 “人际关系” 的,还有讲 “财富密码” 的,天天抱着手机听课,地里的活也不管了,家里的积蓄也花了不少。可到最后,他除了能说几句 “专业术语”,啥实际本事都没学会,地里的庄稼荒了,想创业也不知道从哪下手,反而比以前更焦虑了。
周老栓见了,跟他说:“学东西不是越多越好,你学的那些‘认知’,不能变成种地的本事、不能帮你赚钱,有啥用?认知是用来指导做事的,不是用来挂在嘴上的。你与其花时间听那些虚头巴脑的课,不如跟着老农学怎么选种子、怎么防虫害,把学到的用到地里,比啥都强。” 小栓听了,不再盲目报课,而是跟着周老栓学种大棚蔬菜,把学到的种植技巧一点点用在地里,年底就赚了不少钱。他说:“以前总想着‘提升认知’,后来才知道,能落地的认知才有用,不然就是白忙活。”
5、越看不起啥,越渴望啥
村里的张叔,以前总爱骂 “搞生意的人太贪”—— 看到镇上的批发商赚了钱,他就说 “那钱来得不干净”;看到有人开了新店,他就说 “早晚得赔本”。可背地里,他却总偷偷打听 “怎么拿货才便宜”“怎么才能把自家的水果卖出去”,还跟周老栓说 “我也想整个小摊子,就是怕赔”。
周老栓笑了:“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东西,就先骂两句,给自己找个台阶下。你看那些骂成功学的,大多是自己没成功;那些说‘欲望太低级’的,往往是自己没能力满足欲望。这不过是自我保护的法子,怕别人看出来自己的渴望。” 后来张叔鼓起勇气开了个水果摊,虽然没赚大钱,却再也不骂 “生意人贪” 了。他说:“以前总看不起搞生意的,其实是自己羡慕,又没勇气尝试。现在自己做了,才明白那不是贪,是本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